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刘昌盛老师文章:修六实真功做减法人生

(2025-07-01 19:46:39)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刘昌盛老师文章:修六实真功做减法人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又是一年。彭城书院第三轮“六实”共修已近尾声。多年来追随汉风先生历经国学班、福德班,参加七轮《道德经》网络共修与三轮“六实”共修,此等修行如春风化雨,使我的人生发生多改变一路走来,六实共修深刻滋养了我、滋养了无数个体、无数家庭乃至社会。值此第三轮六实共修收官之际,下面就《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学习感悟作结,尤贴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此言如清泉漫溢心间。他指出两条并行之路:一是“为学”,如春苗潜暗长,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学识认识规律;另一则是“为道”,恰似秋风扫落叶,需“日损”其芜杂,就是人生减法——层层剥离欲望的厚茧。世人常迷失于“日益”的积累,在“有”的迷宫中求索,殊不知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无”,才是生命得以透亮的天窗,是世界的深邃主宰。    

观照人性,我们亦可见“有”“无”之辨。人固有动物性的一面:对物质的过度追逐,常陷于温饱之外的无限焦虑之中,纵然财富累积,心灵依然空虚,沦为不停索求“有”的谋生动物。然而,人更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当个体意识融入集体,境界得以提升,便会逐渐超越动物性,追求精神的富足与价值的实现。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利他服务之中,以理性驾驭欲望,从物质攫取转向精神求索。

回首过往,自己也曾深陷对“有”的执着。虽非为名利钻营,同事升迁、邻里致富亦能淡然处之,然而身处红尘,难免沾染尘劳。幸而来到彭城书院这个圣贤道场,追随汉风先生修身求道,方知立足利他利我,践行减法人生,方是向上向善的更高阶路径。这便是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应自觉追求的转向:少一点动物性的贪婪,多一点社会性的奉献。

归根结底,需积德行善,明理归道,由小我走向大我,乃至无我之境。投身彭城书院这圣贤道场,参与中华经典共修,正是修炼此等功夫的契机。古语有云:“广厦万间不过卧榻三尺,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物皆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唯道德的光芒与思想的智慧,方能永照人间。   

“为学”时,我们当精进积累,下足功夫,但亦需知“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之理,莫生执着,更要将所学用于“四个报效”的实践“为道”则是一个减法过程:逐步减去那些“馀食赘行”,清理不合乎道义的负累。深谙“少则得,多则惑”之智,使自己之所有与德行相配。做减法人生,方能自在快乐。    

减法之初级阶段,在于直面物欲围城,勇于减去那看似华美的枷锁。先生多次警醒我们“人生除解决温饱之外,再多的东西都是奢侈。”此言如暮鼓晨钟,击碎了多少人对“更多”的妄念。我们沉溺于消费浪潮,被五光十色所迷,正应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之叹。灵魂在无休止的占有中,背负仓廪尘埃,渐失轻盈。真正的“减”,是勇敢审视身外之物,辨识何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减去多余,生命如同陶器被削去冗余的泥料,方显其本真形态——这减法并非贫瘠,而是为生命廓清空间,让呼吸畅达,步履轻盈。    

减法的更深层精义,则在精神疆域内,向欲望的根系进。尘世洪流中,心灵常如久未拂拭的明镜,被“想要更多”的浮尘遮蔽。人心常如无底深壑,欲填难平。这无止境的“益”念,使生命如负舟逆水,疲惫不堪。“减”的真意,正在于涤荡心尘,使心灵如空室生白,吉祥自驻。减去焦虑、比较、无谓的执着,方能在精神上“虚其心”,让内在的明月显露清辉。至此,生命不再被欲望的浪涛颠簸,而如静水映照云天,澄澈自足。    

减法的至高境界,乃在于超越“减”与“增”的二元对立,最终连“减法”的意念也一并放下。老子指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此“无为”绝非消极枯寂,而是心体如皓月当空,纤尘不染,行止合乎天道自然,如云卷云舒,不存勉强。若仍执着于“我在做减法”之念,则又堕入新的桎梏,唯有连“减”之念也松开,方能在“无为”的辽阔中,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流转。此时,生命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不着痕迹却处处蕴含道的韵律。    

老子“为道日损”四个字和汉风先生引领我们修行“六实”功课,恰如一把无形的刻刀,指引我们践行人生的减法哲学。减去物欲的赘疣,减去心头的藤蔓,直至减去对“减法”本身的执着——生命的本真方如明月出云,朗照乾坤减法尽头,明月在天。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感恩所有的遇见!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负责人之一 刘昌盛 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