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父亲节追寻中国父亲的精神图谱

(2025-06-15 22:48:35)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在父亲节追寻中国父亲的精神图谱

   在父亲节重温先生写给父亲的《父爱如山》,文字如钥,瞬间开启了我心中尘封的闸门。那些关于父亲“继续努力”的鞭策、“放在那儿吧”的淡然,字字句句,竟如铜钟撞响我心底最隐秘的回音。这哪里是在读他人的故事?分明是在父亲远行快七个年头,借他人之笔,重走了我自己与父亲相依相望的精神长路。两代父亲,隔山隔水,却在时光深处共振着同一种深沉的生命律动——那是中国父亲无言却磅礴的爱。

    先生的父亲,像一座沉默矗立的山峰。在儿子初考夺魁、金榜题名、乃至诗集付梓的人生高光时刻,他从未给予直白的赞许,只有“天外有天”、“还得努力”的冷静警醒。这曾让少年困惑,甚至如“持放大镜在碎石中寻沙”般,执拗地寻觅父亲肯定的蛛丝马迹。直到他辞去安稳公职,决意创办彭城书院时,父亲那声“好事,办好”的简朴首肯,竟如一道暖流,瞬间融化了经年累积的冰雪。先生在父亲枕下珍藏的批注报纸与诗集内页的亲笔赞语中,触摸到了沉默背后的惊雷——原来父亲的目光从未远离,他只是站在更高的山巅,以近乎严苛的守护,为儿子瞭望着更险峻、更遥远的峰峦。

    这山峦般的沉默,这大地般的父爱,何其熟悉!它不正是我父亲生命的底色?1976年那个酷热的夏天,成为我生命的分水岭。全大队仅有8个高中名额,却有9个初中毕业生翘首以盼。作为生产大队书记的儿子,我本可安然占据一席。然而,父亲与母亲反复商议后,做出了令我灵魂震颤的选择:他将本地读书的宝贵名额让给他人,毅然将我送往开销数倍于乡下的城里高中。从此,父母身上是化肥袋染就的粗布衣,餐桌上常年不见荤腥。唯有周末我和哥哥归家,才舍得买些猪爪,算作全家苦日子里的一点油星。

    1980年,我赴高等学府求学前夕,父亲默默翻出几条洗净的化肥袋,送去染坊染成深蓝,配上他们牙缝里省出的微薄积蓄,买来平生未曾舍得享用的布料,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我缝制行装。临别时,他反复叮咛,字字如凿:“学好技术,别恋栈权位;纵使将来戴了顶乌纱帽,也永远要把百姓揣在心窝里。别人发财莫眼红,他人升迁勿羡妒,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朴素的为人之道,连同那件由他亲手缝制、赠予我“像个干部”的全毛料中山装——是他一生中唯一也是最好的一件——成为我行走世间的精神铠甲与无形规尺。

    两位父亲,都用铁肩担起了家与国的双重道义。先生的父亲在病榻上说出“我要多活几年……不能拖你们的后腿”时,生命已升华成守护儿女未来的坚韧盾牌;我的父亲,则在生产大队尚处煤油灯摇曳的年代,带领乡亲们践行七十年代“学华西、赶大寨”的号召,风尘仆仆引进技术,胼手胝足创办纺纱厂、口罩厂。他把技术员和客户请到家中自费招待,从不动用集体一分一毫;家里养的猪三四个月便能膘肥体壮出栏换粮,这些宝贵的饲料粮,转身就成了接济大队特殊困难户的救命粮,十多年如一日地滋养着白家奶奶、陆家奶奶这些孤苦无依者。

    六十年代,家门口供销社代销点陆爷爷和王爷爷塞给我的一小袋薄荷糖,被他知晓后,立刻责令我原样奉还——这份近乎苛刻的公正如铁、清廉若水,是他一生奉行不渝的信条。乡镇企业改革时,父亲听乡党委领导的话,把亲手培植的企业、与上海、广州等国企的深厚链接拱手让位给了别人,还扶上马送一程。要知道,这一“听话”,就让掉了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当父亲溘然长逝,他这位近三十年的老领导、原公社党委书记曹伯伯,蹬着那辆破旧自行车,驮着智障的儿子,一路颠簸前来送行。老人紧握我的双手,粗糙的手掌传来阵阵颤抖,眼眶湿润,声音哽咽:“小任啊,你父亲待人和蔼、为人正派、处事公道、铁面无私!再难的事,到他手上总能迎刃而解!他是我这辈子,遇见的顶顶好的干部啊!”这一句来自老上级、老战友肺腑深处的评价,胜过万千华丽空洞的悼词,那是民心自发铸就的、最沉甸甸的丰碑。

     父爱最深的回响,总在父亲转身之后,才在灵魂深处轰然震荡。先生在父亲沉默的鞭策中,逐渐读懂那份深沉的期许;我在父亲周年祭日仰望那片无垠的湛蓝晴空,才彻悟他留下的精神穹顶何其辽阔与恒久。他“养儿胜过父,要钱干什么”的豁达笑谈,早已化作我毕生不敢懈怠的修行;他一生践行的“高调工作,低调做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如同不灭的星火,照亮后辈的航程。值得告慰父亲的是,您的孙辈们,正将这份宽厚正直、勤勉本分的品格发扬光大,其胸襟气度,有时竟令我这做父亲的也心生钦佩——这不正是父爱最深沉、最伟大的胜利与延续吗?

    重读《父爱如山》,凝望天空湛蓝,我仿佛看见中国式父爱的双璧生辉:一座是沉默矗立、以鞭策为阶梯的巍峨群山,它锻造我们攀登的筋骨与心志;一片是清正无私、以荫庇为怀抱的辽阔晴空,它涵养我们为人的根基与良知。他们吝于言爱,却以生命为刻刀,将“修身厚德”、“心系苍生”的箴言,一笔一划,深深凿进儿女的脊梁与灵魂。这血脉相连、无声传递的精神图谱,让我们即使失去了山的坚实怀抱,依然能循着他们亲手撑起的那片永恒湛蓝,校准生命的航向,找到归家的坐标。

    当暮色染透天际时,父亲啊,若有来生,我仍愿做您山间一颗倔强的石子,承您风雨的雕琢;仍愿做您天空下一只不倦的云雀,唱您未尽的歌谣。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