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心与心相连的温暖旅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昨天论文答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作为以宝妈为主的课题团队,在4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汇编108篇家长感悟,制作成了《家长学堂感悟手册》。回望一路走来与同修们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念及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我的心是暖的、眼是湿的。更欣喜的是我们与先生、与书院的链接更紧密了,与同修之间的情谊更深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拿到了生命成长的能量!
记得先生在四月底大群共修分享“平衡月”主题时,教导我们“平衡月”要调和工作、家庭与社会等多重关系,以期达到平衡。想想自己在家庭、夫妻、工作等关系中的诸多卡点,我暗自期许,若能达成这种平衡,定会幸福无比!未曾想,这种幸福竟在我经历了毕业季的淬炼后悄然来临。
当凌寒老师宣布由我担任家长学堂课题组长时,面对团队成员基础不同、时间安排各异的现状,如何合理分工、把控进度,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同时,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责任,这更增加了挑战的难度。于是,不安与忐忑瞬间涌上心头,但我马上想起先生的教诲“只要我们发的是无我利他的念,天地间一切正能量都会来加持我们。”先生还说:“在书院成长最快的一定是担当最多的那一个!”于是我的心不再忐忑纠结,一下子安定下来。
在建群伊始,我发出招募副组长的邀约,仇文芝、朱友平、徐荣元、吴溦四位老师几乎同时回应,她们那份毫不犹豫的担当精神,瞬间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们将团队分为5个小组,并分别组成小组微信群,分享生活点滴,加强彼此互动。期间的八次线上与线下思想交锋,让大家从拘谨的点头之交,蜕变为能为论文的一句话、一个字争得面红耳赤,又能在疲惫时彼此递上暖心鼓励的亲密战友。
记得4月26日进行的线下会议,炽热的阳光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热情加温。当于惠老师抱着精心准备的点心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舌尖的甜蜜,更是于慧老师关怀的暖意。原本计划速战速决的大纲汇报,在于慧老师指导下化作一场思想的深度漫游。我们围坐在软垫上,像拆解珍贵文物般推敲每个章节。当夕阳将玻璃窗染成琥珀色时,才惊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六个小时。
当看到于老师扶着膝盖艰难起身的身影,与她讲述书院肇建者汉风先生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多次搬迁仍坚守初心的故事重叠在一起。那一刻,我们终于读懂了这份论文背后的深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连接书院,连接先生,连接各位同修老师。十八年的筚路蓝缕,书院从萌芽到繁茂,期间多少困顿,只有先生知道;家长学堂无数个日夜公益坚守,千千万万个的家庭重燃希望,这个无需知道;但当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份论文任务背后的大爱时,大家的心更齐了,干劲更十足了。
随着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资料收集工作也是有条不紊地展开。资料收集的过程,是无数温暖细节的叠加。张国海老师主动承担起收集2023年家长学堂课程汇总工作,由于张老师平时不太用电脑,小组的陈娟、徐荣元、仇文芝、曹玉萍老师一起助力他。在张国海老师整理完数据资料的那晚,已是午夜。他在当天的打卡感悟中深情地说道:“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既是在连接书院,也是在整理自己。我发现了我爱人在2023年发表的文章感悟,阅读后愈发觉得她是多么的优秀,更是以欣赏的目光来看待妻子!”
张国海、徐荣元、仇文芝、陈娟等老师不辞辛劳,奔波采访家长,并耐心地将录音转化为文字;临近预产期的高彩林老师,仍坚持采访蜜友学堂的家长,反复与我核对细节,只为让论文内容更加详实。曹玉萍老师堪称我们组的“宝藏成员”,她细致地将2023 - 2025年的课程进行分类制表,将2024年到现在的家长感悟整理成册,更令人感动的是,她精心挑选论文和感悟手册的封面封皮,设计我们的PPT模板。每次我与她沟通,她总是耐心、细心的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修改。朱友平、陈娟、吴溦三位老师组成的线上问卷小组,用详实的数据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在论文资料收集阶段中,王晓娟老师、薛惟匀老师因没有电脑觉得不能为论文课题做些什么而心生愧疚,那一刻,我知道我们论文组不止一个人在作战。他们因没有“任务”而烦恼,我随喜他们的烦恼,进而与他们交流,后期的论文校正工作量大,用手机也可以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昨天下午,我们在练习毕业节目手语舞时,两位老师发挥特长,耐心细致的教大家每一个动作,效果特别好,感恩你们!
杨卫红老师因工作的调动,未能参加我们前几次的活动,没有分担我们的工作量,觉得毕不了业,萌生退意。面对她发给我的那一段长长文字时,我知道这是我们两个人成长的挑战,我的挑战是包容心,包容每一位同修的不同状态。当我以这颗包容心去和她沟通,她打开了心结,在论文校稿阶段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而且论文汇报前一天,我因当天去单位培训,路上来回开车三个小时,加上PPT还有些不完善,需要晚上加班再整理一下。我请她帮忙完成,并承担汇报论文第四部分时,她欣然应允,还自己写了汇报稿。看着她由开始的想退出,到现在的主动承担任务,认真踏实做事,感恩我们的互相成就。
当前期的资料收集完毕,需要看菜做饭时,修整环节成为了新的考验。上上周六,仇文芝老师两天陪着我在书院逐字逐句选取内容,反复打磨每个案例与数据,整合论文初稿。在于惠老师、穆班长、钟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后,朱有平老师给我们开通的腾讯会议室,大家在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修改意见和思路。穆忠良班长结合家长学堂“尊道贵德”的核心理念,引导大家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以“弘扬圣贤经典的道场,家长成长蜕变的殿堂——彭城书院家长学堂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作为家长学堂的论文题目。
在论文校稿那段时间,论文群里经常是凌晨两三点仍能看到大家的修改建议。某个深夜,仇文芝老师突然发来消息“第二章的课程介绍好像能换种呈现方式”,随即发来五个整理好的图表。王晓娟老师细心的将论文中哪里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篇章记在本子上,怕我们不好找。对于大家写的论文感悟中的身份不明确的,仇文芝老师一一核实,她说我们是书院人,要像每月一信那样,给书院留下个完整严谨的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成员都实现了自我突破:原本不善言辞的老师,在讨论中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对写作陌生的,也学会了怎么下笔,润色;对电脑操作不熟练的老师,也学到一些技巧。
而我自己,在协调工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沟通能力与抗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5月初我接手了学校的诸多事务,真正全身心投入论文撰写则是在5月下旬。随着工作愈发忙碌,我却惊喜地发现,在忙碌中与孩子的相处更加融洽,和爱人、婆婆的关系也逐渐改善。这种感觉就像回到初为人妻时,洋溢着纯粹的幸福感。曾经,我的幸福阈值极低,如今却截然不同,目之所及皆美好,满心皆是欢喜。
如今,看着凝聚着团队心血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内心满是自豪与感动。王晓娟老师看到我熬夜弄论文材料,担心我眼睛不舒服,跑去找朋友帮忙调制眼药水送到我手中;朱友平和高彩林老师,因不能来现场答辩,想着两个人一起录视频发祝福,可在小满那天高老师就去医院生产了,还特意和我说不能一起录视频了,感到抱歉。朱友平老师在24号下午考完试第一时间就把视频传给我,明明她25日还有一场考试,需要早点休息,可晚上10点还和我一起把答辩的ppt预演一遍,给我力量。昨天的答辩会结束后未到现场的老师也在群里祝福着……这40多天的历程,不仅是一本毕业论文、一本家长学堂108篇感悟手册,更是一段心与心相连的温暖旅程。
回顾在国学班这一年的成长历程,担任新闻组组长,担任毕业课题组长的这段修身经历,在先生历事练心的教诲中,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不仅是一份担当,更是实现自我突破、生命成长的桥梁。它教会我在压力中沉淀,在协作中包容,在付出中成长。我也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一颗包容之心。
毕业有期,修身无涯!未来,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都会带着这段温暖的回忆与成长的力量,永远追随先生闻道悟道行道,历事炼心,增能长慧,为书院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 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2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启蒙班助教老师、幼儿养性班小弟子家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