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家聆母训,心灯照夜航

(2025-06-07 18:43:55)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归家聆母训,心灯照夜航

 拜读先生昨日与师母归家侍亲的日记,字里行间流淌的拳拳孝心与融融天伦,令人动容。先生依偎慈母身旁,聆听那融合了信仰与生活智慧的谆谆教诲,不仅是一次温馨的归家,更是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这温馨的画面,如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关于我的母亲,那些刻骨铭心的身教,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们,一位融信仰于血脉;一位化大爱于日常。虽方式迥异,其传递的生命智慧却如出一辙,深刻诠释着“不言之教”的力量。

一、 善行如雨:慈悲是无声的播种与收获

 先生母亲对“行善与福报”的深邃阐释,引经据典,贯通《圣经》与《道德经》,令人叹服。这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她虽未系统研习经典,亦不会引章摘句,但“发善念、说善言、做善事”早已是她生命的本能与底色。

 犹记幼时寒冬,家门口常蜷缩着一位来自河南、衣衫褴褛的拾荒老人。母亲每日清晨烧好稀稀的麦糊粥,总会默默盛出一大碗,再放上两个热腾腾的馒头或自家腌的咸菜,用毛巾仔细包好碗沿保温,轻轻放在老人惯常歇脚的石墩上。她从未上前攀谈,更未期待一声感谢,只是日复一日地做着。有次我问:“娘,他认识您吗?”母亲只是拍拍我的头:“天冷,喝口热的,肚子不空,心就暖些。” 那份无言的关怀,如同冬日里无声飘落的雪花,悄然覆盖了人世的寒凉。

母亲待人以诚,见困必援。从我6岁起直到1980年上大学离家前的十年间,逢年过节,母亲总让我提着装有几斤大米和鸡鸭蛋的篮子,给村里白家和陆家两个最困难的奶奶送去。生产队哪家有婚丧喜庆需要帮忙,她总是欣然前往,从不推辞。即使自身清寒,她亦不忍袖手旁观。那份朴素的善良,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滋养着周遭。她从不言及“福报”,更不计较得失,心中唯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坦然。这份纯粹,正是先生母亲所强调“管好自己”的最佳注脚——善行并非换取福报的筹码,而是内修心性、外塑人格的基石。母亲的“不言之教”让我懂得:真正的慈悲,是融入呼吸的日常,是无需张扬的生命自觉,其福泽自会如影随形。

二、 慎言如金:智慧的边界在于通达的沉默

 先生母亲关于“话要说给有用的人听”的箴言,充满洞见。她深谙“医不叩门、道不轻传”的古训,强调言贵有度、时贵有宜。这与我母亲的身教何其相似!她言语不多,却极有分寸。

 村里曾有位婶子,性情泼辣,常因琐事与人高声争执,闹得邻里不宁。一次,她因误会,一大早在我家门口指桑骂槐,话语尖刻。我年少气盛,欲冲出去理论,却被母亲一把拉住。她轻轻关上大门,转身平静地继续在家搓洗衣物,仿佛门外喧嚣与她无关。事后,母亲才低声对我说:“她心里有火,正烧得旺,你浇油还是泼水?火上浇油,火更旺;火上泼水,炸了锅伤自己。等她火熄了,道理才听得进。” 果然,几日后那位婶子面带愧色上门道歉,母亲只温和一笑:“都过去了,邻里间,和气最重要。” 那一刻,母亲的沉默与后来的宽容,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面对喧嚣或歧见,她常选择沉默。这沉默并非无力,而是洞明世事后的通达与尊重。她朴素的告诫“看人说话,看菜吃饭”,与先生母亲所言“看人、看场合、看时机”如出一辙。生产队陆姓的婶子,换到宅基地本应感恩,却因过去自家被划为富农成份记恨父亲,经常找茬儿:房子盖在我家地里,常用下三流的手法糟蹋我家庄稼田。只要母亲下地,她总是骂骂咧咧,母亲从不还口。我听父母说,划成分纯属误会,父亲那时刚下放大队工作,并无此权,解释无效便由她去了(母亲去世那天,她带着忏悔来到我家)。母亲的克制向我昭示:沟通的真谛在于共鸣而非强求,智慧的边界在于识别那份“无”层面的心音相应。懂得在“不合适”时保持沉默的尊严,避免成为“三多”(好为人师、轻率发言、自以为是)之人,是母亲留给我的处世哲学。 

三、 重实轻华:直指人心的力量源于真诚

 先生母亲感叹杨牧师传道“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入心”,强调“传道要用心,不要在乎形式”。这让我忆起母亲对“形式”的态度。她一生勤劳,她的“功课”是灶台的烟火、田间的汗水、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母亲从未过过隆重的生日。五十岁那年,我们兄弟俩商量着为她办寿宴,请亲朋热闹一番。母亲知道后连连摆手:“花那冤枉钱作甚?一家人齐齐整整吃顿我擀的长寿面,比啥都强。” 生日那天,她依然天不亮就起身,和面、擀面、熬制香浓的骨头汤。当一碗碗粗细均匀、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桌,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笑脸,也模糊了我们的眼眶。没有华丽的蛋糕,没有喧闹的仪式,只有满屋的面香和她满足的目光。她说:“看着你们吃得香,我这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 这份平淡中的深情,胜过世间万千浮华的庆贺。

 她从不追求虚浮的仪式感。当邻居需要置换我家预留的宅基地时(这在旁人看来近乎天方夜谭),母亲与父亲商量后,以成全之心应允,唯见大爱与慈悲。她所做的一切,皆发自本心,指向实实在在的生活与家人的冷暖。正如先生母亲所期许的“能把道传到人的心里,让人高高兴兴的接受”,我的母亲正是用她日复一日的、看似平凡的言行,将“爱”、“责任”、“坚韧”这些最根本的“道”,无声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她教会我: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与程序的繁复,而在于行动是否饱含真心,能否温暖人心、润泽生命。 她对他人劳作“无论好坏都赞叹”的态度,正是“说不如做”最生动的体现。

四、先生日记的永恒启示:生命的智慧与归家的意义

 先生和师母昨日归家侍亲的深情记述,宛如一幅温暖的生命画卷,不仅展现了令堂大人将虔诚信仰内化为生活“六实”、融经文为生命智慧的深厚境界,更为我们揭示了普世而永恒的生命智慧:

1、“归家”即“归根”:无论行至何方,回归生命源头的“家”,谦卑聆听母亲(长辈)饱含岁月沉淀的智慧,是汲取生命能量、校准人生航向的不二法门。这份聆听,是滋养灵魂的甘泉。

2、“身教”胜“言传”:真正的智慧传承,如两位母亲所展现——无论是先生母亲融经入髓的“六实”,还是我母亲那碗冬日热汤、那份克制的沉默、那碗朴素的长寿面、那份成全邻里的胸怀——其力量皆在于以身载道,行胜于言。大道至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平凡日常中以身垂范,这种“不言之教”,春风化雨,直抵心灵深处,拥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3、“入心”方为“真信仰”:无论是信仰修持还是日常修身,其精髓在于能否真正“入心”,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与外在的切实利他行动(“发善念、说善言、做善事”)。执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直指人心的本质(如先生母亲强调的“传心”,我母亲践行的“真心实意”),无异于缘木求鱼。先生母亲对《圣经》的“转移与转换”,正是此精髓的完美演绎。

4、“明辨”而“笃行”:“话贵有度”(慎言)、“重实轻华”(真诚)、“行胜于言”(实干)——这些教诲共同指向一种圆融而深刻的处世智慧:懂得审时度势,明晰言行的边界与效用(何时言,何时默),洞察浮华表象下的生命本质(何为真价值),最终将一切认知与感悟,落脚于脚踏实地的生命实践(那日复一日的善行、克制、劳作、成全)与真诚无伪的利他之行。

 感恩先生分享这场珍贵的“增能长慧之旅”!它让我们再次深切体悟:母亲,是生命长河中永恒的灯塔,是最伟大的无言导师。她们或许不著宏篇巨论,但她们用深沉的爱与朴素的生活实践所书写的“生命之经”,其智慧的光芒足以照亮我们一生的迷途。先生母亲昨日所赐四训,字字珠玑;而我母亲的身行,亦是无字的丰碑。其核心智慧凝练为十六字真言,当为我辈终身铭记、躬身践行:“行善为本,言贵有度;道在入心,功在笃行。”此乃指引生命成长的灯塔,亦是人伦温暖之源泉。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