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子衿课堂

(2025-06-07 17:22:01)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子衿课堂

今天我与爱人加入书院子衿学堂队伍,跟随先生和师母去刘邦故里游学,度过了能量满满的一天。今天的感觉真好,能够参加子衿学堂的课程,是我期待已久的梦想一直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可以走进子衿学堂,近距离感受子衿女子的魅力,并学习成长为优雅的女子和贤妻良母。

犹记得2024年元旦期间,我们南通分院的志愿者们来徐州参加梅花诗会与志愿者冬季成长营。活动结束后,有幸见证了子衿学堂的毕业典礼。我在现场被24名优秀子衿女子的气质所感染;被她们亲手制作的各类工艺品所陶醉;被她们舒展灿烂的笑容所吸引。曾经不止一次在书院公众号上拜读过子衿学员感悟文章,为此还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在书院,智慧女子是这样炼成今天我如愿以偿参与其中,不觉心里充满了欣喜。

     早晨7:50,子衿学堂负责人子慕老师如约在书院门口把我们和新疆的两个老师接上车驱车一个多小时去汉皇故里。虽然历史课上学到关于刘邦的故事,但是今天现场聆听丰县史志办主任王清来先生非常全面细致的阐释让我对刘邦的一生及其家族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由对刘邦产生了更深敬佩。刘邦是农民的后代,他没有背景,却以自己的仁义道德、慈悲善良,赢得民心和天下。他的一生从平民到帝王的传奇故事,充满了机遇、挑战与智慧。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重视人心,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善于重用贤良之士,无论是萧何、张良还是韩信,刘邦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汉朝的发展贡献。

下午在彭城书院丰县分院的道德讲堂里,我们的大家长汉风先生结合上午的游学,以《丰县地域文明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贡献与影响》为主题给大家做了一场高能量的专题分享我也从中了解了刘邦留下的两篇传世之作——《大风歌》与《鸿鹄歌》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历代文人墨客乃至普通学子所研读、传颂。他的《大风歌》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功业的自豪和对英勇将士的渴求。而《鸿鹄歌》则是他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写下的。表达了刘邦对太子刘盈能力的担忧,以及他面对权力博弈时的内心挣扎与无奈。

刘邦的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佳作,不仅因为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权力的斗争以及一位帝王对国家、对家庭的深情厚谊。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缩影,反映了汉朝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刘邦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智慧。他的知人善任、宽以待人的治国理念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智慧,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简朴生活、严于律己,也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人格魅力。

    先生说,参观刘邦故里,了解汉代开国皇帝的一生,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连根。今天,我也深深的链接到这一点,心潮彭拜。走在汉皇祖陵景区的石板路上,站在刘邦塑像前,听着讲解,突然明白先生说的连根是什么意思。了解历史不仅是为了记住过去,更是为了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从沛县亭长到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用他的智慧与胸襟,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知人善任的胸怀萧何、韩信、张良,这些能人异士都甘愿为他效力。站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突然懂得: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格局。

    在丰县分院,我还看到了一群精进的老师们,他们的能量已经跟上了书院的节拍今天的活动,并没有因为负责人不在现场而影响任何工作,他们的热情与担当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丰县分院,我还了解到市民小院的建设得到县政协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愿未来我们南通分院也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做得足够好,像彭城书院一样,让大家相信我们能够为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提升市民道德风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子衿学堂游学,让我眼界大开她不是让大家坐在课堂上简单的听课,而是丰富课程设置,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子衿女子。再翻开子衿学堂的课程,我看到了国学经典研习女性修养、工笔国画、中华茶道、禅修瑜伽、生活美学素食养生、远足游学禅意插花等课程大家在子衿学堂里修养了自己德性、增加了人生智慧、提升了生命能量。再听子慕老师介绍子衿学堂为什么一个班只招24人这是先生的良苦用心,“24”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由此,我向往成为子衿班弟子的心情更加迫切,愿不久的未来能够梦想成真!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艳秋。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