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蒋红岩老师文章:我的人生因书院而改变

(2025-05-19 14:23:51)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蒋红岩老师文章:我的人生因书院而改变

回想进入书院之前的我,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五伦关系的了解太少了,简直是一片空白。当事情出现在面前,只是一味的情绪化。自从走进书院,走进经典,我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贪嗔痴慢疑才知道“敬逊务时敏”学了《道德经》才知道“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致虚极,守静笃”“道法自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等这些人生大智慧,才知道幸福原来是有密码的。

对于家人,以前的我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觉得婆婆帮忙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是她应该做的。婆婆辛辛苦苦的付出,要是达不到我的满意,我还会百般刁难。要是婆婆回老家一段时间不来看我们,我就会非常生气,心想你们不来看我们,我们也不回去,就这样气呼呼的僵持了半年。在书院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渐渐明白,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一家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是家庭的根,我连最起码的连根养根都没有做好,还期待生活幸福、有好运气,这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异想天开。我深刻的认识到我错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父母有自己要过的生活,作为子女,不要过干涉,顺他们的意,就是孝顺了。现在婆婆和公公在老家生活,在他们一砖一瓦建起的小院子里生活,自己种些菜,养一些鸡鸭,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非常的惬意我也由衷地替两位老人开心。现在,我会经常趁周末带着儿子回老家,每次看着他们开开心心忙碌着为我们做一些好吃的,一家人一起吃饭,我也是感动又幸福感谢书院让我慢慢体悟到这些生命中的小确幸。

对于爱人我原来就认为嫁给他就是让他来爱,疼什么事情都要为做好现在才明白这样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只想单方面的得到来自他的爱和照顾,这不合道啊。没有付出,哪能有收获呢?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夫妻关系很尴尬。汉风先生教导我们女子如水,要有柔弱之美”。于是我开始慢慢的试着去改变,先让自己柔弱下来。遇到与自己内心不符合的事情,前马上就反驳,再加上冷嘲热讽,现在是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能接受不?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接受吧!

比如我们一起散步,他不走干净的水泥地而喜欢走旁边的草地,每次都弄得鞋子和裤子脏兮兮以前我会直接责问他:“有路,你不走,干嘛趟着草地走呢!”但是现在我不会去责备了,而是轻轻的问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喜欢走草地呢?”他说:“走草地能接接地气。”我一听觉得有道理,我们要常和大自然接触,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啊!当我和他一起走在草地上时,脚下软软的,突然从内心里升起一种徜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的感觉我贪婪的享受着这种感觉,心里一直在呼唤:“感谢天地神明!”也由此想到我以前的“我执我慢”是多么严重。

对于孩子,我原来错的更离谱了,娇惯!溺爱!又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又没有帮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生活学习一团乱麻。《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生教导我们“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养。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做好自己,好好的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养好家庭,才能育好孩子。

另外,我是一名小学老师,跟随书院参加六实活动,对工作的帮助非常的大。我开始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老师的任务,是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前进时推一推,或者为他们加点油添点动力而不是强行拉着他们前进,更不是借助他们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此,我放慢了工作的脚步,放下了不满和焦虑,体会属于他们的节奏,用爱包容他们,用慈悲感化他们。我由此重新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最后就是做志愿者,给我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当真诚的去帮助别人,收获到别人对自己的感激和肯定时的帮助能够解决别人的困难时那份存在的价值感,才叫人生的意义。在学习经典的路上,我才刚刚开始,我很幸运得遇书院,得遇各位前辈老师,我愿跟随书院,跟随先生,跟随经典,继续体验精彩的人生。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祖宗圣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6组成员、丰县分院义工明道班老师  蒋红岩。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