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穆忠良老师文章:一堂国学课三个启示录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先生说“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萧教授的人生历程、丰富阅历不能复制,萧教授的学术造诣、智慧德能更是难以企及!但我们却能从萧教授的能量分享中,拿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启示与智慧。
启示一:知行合一,勤行不辍。
更难能可贵的是萧教授退而不休,先后辗转北京、南京、宿迁等地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他还造福家乡,支持家乡民营企业发展,帮助培养民营企业管理人才,历时五年,义务付出、分文不取。萧教授欣然接受书院邀请,担任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如今他已83岁高龄,还依然走上书院讲台化育有缘人,继续义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光发热。以上只是撷取萧教授知行合一之点滴实例,但足以实证萧教授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足以实证萧教授是“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大众,报效父母,报效天地众生”的模范力行者!
先生说“我们学用《道德经》,学为明理,用为实证”。我们的“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六实共修,突出的就是一个“实”字。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实证的文化,只有将圣贤智慧落地实践,融入生活,在生命中得到实证,才能增能长慧。对照萧教授知行合一、勤修不辍的人生,对照先生的谆谆教导,反观自己知与行甚是惭愧。我在进入书院之前,很多时候知与行是背离的,合意的就知行合一,不合意的就知行分离。还经常用“知易行难”为自己开脱、找借口,搞心理安慰,其实就是自欺欺人。进入书院闻听先生大道后,对知行合一有了合道的认知:“知为明理,行为实证,知行合一,方得始终”。就如《道德经》每一章甚至每一句经文,都是通往大道的众妙之门。如果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也是枉然。如果我们能把《道德经》一章、一句经文落地践行,就能与圣贤连接,进入大道之门。进入书院后我虽有改观,但还是“知”多“行”少,知行不合一,就是一个若存若亡的中士状态。因此,我唯有始终持守道心,随时觉知自己的念思言行,知行合一,顺道而为;唯有更加抱一先生,在担当付出中历事炼心,积功累德,才是我今生唯一的解脱之道。
启示二: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授课伊始,萧教授说“我跟其他老师要求不一样,听我的课可以使用手机。”进而萧教授解释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不单单是通话工具,可以大大地方便和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接着萧教授还介绍了自己使用豆包、deepseek 等人工智能的技巧和心得。在授课中,当讲到一些重点概念或需要读的书目时,萧教授会要求大家使用手机进行搜索,以加强理解和认知。比如,在授课的互动环节,萧教授设置了“论语的价值与现实应用”“三纲五常之我见”的交流内容,要求大家先使用手机进行搜索,而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分享。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很受大家欢迎。国学班的弟子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萧老已是耄耋之年,仍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并应用于工作生活之中,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精神令我感慨与敬佩。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当下社会几乎是人手一机,甚至是多机,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层出不穷。想起网上流传的一段神调侃,大意是“原来不离不弃的叫夫妻,现在不离不弃的叫手机。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尤其严重的是孩子,上学的孩子一旦迷恋上手机,学业基本放弃;婴幼儿有一部手机,安安静静、不哭不闹,被不负责任的大人称为“哄娃神器”。以上虽是调侃,但我们可以环顾四周,不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确实如此。
感恩萧教授的智慧引领与能量加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3组成员、
2024级国学班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