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穆忠良老师文章:一堂国学课三个启示录

(2025-04-23 14:55: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穆忠良老师文章:一堂国学课三个启示录

   在书院周日国学讲坛上,我有幸现场聆听了中国矿业大学资深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人文学者、彭城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年逾八旬的萧庆元教授,为到书院求智的有缘人做的一场高水平“国学与人生”专题讲座。萧教授虽已八十三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风趣幽默,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什么是国学、理解国学的三个要点和要珍视国学,但不能迷信国学”三个方面,通过近三个小时的讲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国学盛宴!

先生说“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萧教授的人生历程、丰富阅历不能复制,萧教授的学术造诣、智慧德能更是难以企及!但我们却能从萧教授的能量分享中,拿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启示与智慧。

启示一:知行合一,勤行不辍。

 先生说“知而不行等于零,学而不用等于空。”萧教授授课时也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重在践行。”萧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萧教授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这是在“知”的层面达到了博古通今的高度。重要的是他在“行”的方面做更好。萧教授年轻时因人品贵重、能力超群,所以组织把他从一名基层教师调任大学任教。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组织开创了两个全新专业。在他众多的弟子中,现任的厅、局级领导有几十人之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萧教授退而不休,先后辗转北京、南京、宿迁等地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他还造福家乡,支持家乡民营企业发展,帮助培养民营企业管理人才,历时五年,义务付出、分文不取。萧教授欣然接受书院邀请,担任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如今他已83岁高龄,还依然走上书院讲台化育有缘人,继续义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光发热。以上只是撷取萧教授知行合一之点滴实例,但足以实证萧教授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足以实证萧教授“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大众,报效父母,报效天地众生”的模范力行者!

先生说“我们学用《道德经》,学为明理,用为实证”。我们的“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六实共修,突出的就是一个“实”字。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实证的文化,只有将圣贤智慧落地实践,融入生活,在生命中得到实证,才能增能长慧。对照萧教授知行合一、勤修不辍的人生,对照先生的谆谆教导,反观自己知与行甚是惭愧。我在进入书院之前,很多时候知与行是背离的,合意的就知行合一,不合意的就知行分离。还经常用“知易行难”为自己开脱、找借口,搞心理安慰,其实就是自欺欺人。进入书院闻听先生大道后,对知行合一有了合道的认知:“知为明理,行为实证,知行合一,方得始终”。就如《道德经》每一章甚至每一句经文,都是通往大道的众妙之门。如果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也是枉然。如果我们能把《道德经》一章、一句经文落地践行,就能与圣贤连接,进入大道之门。进入书院后我虽有改观,但还是“知”多“行”少,知行不合一,就是一个若存若亡的中士状态。因此,我唯有始终持守道心,随时觉知自己的念思言行,知行合一,顺道而为;唯有更加抱一先生,在担当付出中历事炼心,积功累德,才是我今生唯一的解脱之道。

启示二: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授课伊始,萧教授“我跟其他老师要求不一样,听我的课可以使用手机。”进而萧教授解释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不单单是通话工具,可以大大方便和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接着萧教授还介绍了自己使用豆包、deepseek 等人工智能的技巧和心得。在授课中,当讲到一些重点概念或需要读的书目时,萧教授会要求大家使用手机进行搜索,以加强理解和认知。比如,在授课的互动环节,萧教授设置了“论语的价值与现实应用”“三纲五常之我见”的交流内容,要求大家先使用手机进行搜索,而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分享。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很受大家欢迎。国学班的弟子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萧老已是耄耋之年,仍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并应用于工作生活之中,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精神令我感慨与敬佩。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当下社会几乎是人手一机,甚至是多机,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层出不穷。想起网上流传的一段神调侃,大意是“原来不离不弃的叫夫妻,现在不离不弃的叫手机。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尤其严重的是孩子,上学的孩子一旦迷恋上手机,学业基本放弃;婴幼儿有一部手机,安安静静、不哭不闹,被不负责任的大人称为“哄娃神器”。以上虽是调侃,但我们可以环顾四周,不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确实如此。

  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科技进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如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物极必反”等。比如还有最近很火的deepseek,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难以预测的,以至于我们的政府、社会以及个人都没有准备好,他就来了。那我们思考一下,是谁的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呢?先生反复告诫我们“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关注自己,不去浏览他人”。因此不是手机有问题,不是科技发展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处在生命的一层楼,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智慧德能不够,所以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就如一片鹅毛,随时被红尘的贪、嗔、痴所裹挟,只能在无尽痛苦烦恼中循环。

 先生说“我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德行不厚,智慧不够,能量不足造成的。”这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我们的病根。药方就是与圣贤祖先连根养根,跟随恩师汉风先生闻、悟道、行道。持之以恒在无我利他中积德,在悟道、行道中开智,在历事练心中增能,唯此才能提升生命层次,远离红尘烦恼,走上光明大道。

 启示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萧教授说其父亲在家乡是有名望的人,想必也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之人。其母享年96岁,16岁进入萧家,掌管萧家80年,培养子女皆是孝顺有德和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其母86岁大病一场,医生说难以治愈建议回家。但回家之后,在儿女的悉心照护下,从昏迷到苏醒,从苏醒到意识清醒,竟又生活了10年!这不正是老子讲的“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和《问道心得》所说的“天在做,人在看”吗!萧教授德高望重,是矿大的资深教授,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萧教授的弟弟,16岁赴新疆戍边,等等。先生说“德从何来?祖宗阴德,父母积德,个人修德。”由此可以看出,萧教授的家是福德深厚之家,家人都是行善积德之人,萧家的“功德”银行一定是余额满满!正如古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因家庭“德行卡”中有祖先、父母的余额,才有福报结缘彭城书院、缘遇明师汉风先生!我是祖宗的子孙,我亦是子孙的祖先。那我们又该如何让留给子孙的“德行卡”充盈呢?唯有深深融入书院这个道场,紧紧追随先生,老实、听话、实干,在力行“四个”报效中积功累德,提升生命能量,完成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也方能泽被后世。

感恩萧教授的智慧引领与能量加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3组成员、 2024级国学班班长 书院骨干义工穆忠良 邮箱收日期为2025年4月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