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做六实

(2025-04-13 22:02:46)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做六实

不知不觉,第三轮六实活动已过去九个月看看小打卡中的记录,自第一轮六实共修以来,已连续打卡997天。不免感叹,岁月如驹,时不我待。这997天是平凡的,因为和我人生中的每一天一样,是生活的继续,生命的流逝。但是这997天对我来说也是不平凡的,因为参加了六实有先生的智慧引领和同修们的榜样示范,时刻不忘自己的修身目标,生活中的一切发生都为生命的成长赋予了契机。带着这样一份觉知觉察,生活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以幸福来滋养生命,以痛苦来拓展生命,推动我们不断提升生命维度,不断实现生命价值的一场历,完成从觉察到觉醒的生命蜕变。

觉察需要智慧,智慧帮助我们洞察事物本质,看清内心需求和渴望。而觉醒需要勇气勇气推动我们跨越舒适区,面对未知和挑战。缺乏智慧,易盲目跟从,受外界左右;缺乏勇气,则可能畏缩不前,错失成长机会。因此,觉察和觉醒不仅是个人成长关键,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需不断反思,审视内心恐惧,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它们,走向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闻。生命如此宝贵,不可辜负。我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前行在六实的道路上。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要珍惜这难得的修行机会,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六实的理念。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努力将六实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让六实成为我生命的指南针。

先生说:“我们人生中遭遇的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原因:自己的德行不够、智慧不足能量不高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道,或者说道行不深。所以,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就是——成为有道的自己!”我们以《道德经》为师,在反复诵读与抄写中将圣人老子的智慧,宇宙大道的智慧深深地刻入我们的生命。以《道德经》为镜,来时时刻刻照自己,反思自己的念思言行是否符合大道规律,是否与老子所言的德行相应。

每当读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时,我就反思自己离“甘愿处下,成就他人”还有很大距离。每次书院活动,我基本都在台前,是被高高捧起的那个。人心惟危,台前的光鲜常常会让人迷失自己。所以,我的内心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自知大家对我的尊重并非是因为我有多了不起,而是源自于同修们的谦卑与恭敬。反观潘楠老师、胡厥修老师、赵惇素老师等,在书院总是能看到她们躬身在厕所打扫卫生,在各个教室收拾垃圾的身影。她们是大道的践行者,是实学实干的楷模。

每次读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时,我就反思自己在吃穿住用的物质消耗上还有很多余食赘行,衣柜里的衣服有很多都是轮不着穿的,家里储存的食物经常就放过期了。表面上看是追求生活的品质,实质上还是没有看透生命的真相。为腹,就是向内,是生命的需要;为目,就是向外,是俗人的欲望。关注生命少了,人心也就被欲望带跑了。先生的一条红围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条围巾已经很多年了,颜色已不再鲜亮,表面还起毛了,但是每到秋冬,先生都会戴着它,虽然旧,但是看着很干净,很温暖,就像先生一样。

每次读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我就反思自己是否会被事相所困,起了分别心我执心。先生经常提醒我们,一切的发生只是相,我们要用慧眼法眼道眼去观其本。顺逆祸福皆为相,执着于相就会怨天尤人。观其本,就是要认识到万法由心,无非是能量的聚散。能量从何而来?本自具足。以德为钥,开启生命能量之门;顺道而行,方能减少能量消耗。抓住了能量这个“无”,世间所有的纷扰都化繁为简,在面临各种人生选择时也就有了一份清晰与笃定。

无论翻到哪一章,《道德经》里的文字都能给我启迪。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翻开《道德经》,就会找到答案。我仿佛能看到老子睿智而仁爱慈悲的样子,听到圣人温和而沉静有力的声音。

不少同修谈到做六实的困惑,觉得做了这么长时间,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生活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反而是因为做六实要花费很多时间,与工作和家庭都产生了冲突,感到身心俱疲。有此疑问的同修大多是仅仅把六实当做了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认为只要做功课了,就应该一切顺风顺水,人生走上康庄大道。这反映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六实功课不能仅仅是做,还得做的“实”这个要求其实很高。不是为了他人的评价而做,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做,甚至不是为了将来而做。

先生说:“不念过去,不惧将来,把握现在。”做六实功课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回溯的宝贵时光,做不实就是在辜负生命。所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心去做,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感受当下能量的注入,生命就在悄悄发生蜕变。我还相信“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几乎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开始显露,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每五年来看,那就是格局、境界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后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

生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每一次的共修,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做实六实,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会达到那个我梦寐以求的彼岸,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资深骨干义工、教务中心负责人六实活动负责人、启蒙班教师 史一然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