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凌寒老师文章: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今天上午,我与书院2023级、2024级、2025级三个国学班弟子一起参加了“游览户部山,溯源我书院”主题游学活动。首行参观书院旧址,我在书院发祥地对面的权瑾牌坊前给大家分享了当年先生发下“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大愿,肇建书院的那段历史。当时先生在户部山状元街上租下了这个仅有30几个平方的门面房,从此迈开了他实现理想的坚实步伐!
先生创办书院之前一直在大学里教书,同时兼职一家杂志社的总编辑,有很高的收入。在决定创办书院之后,他辞去了所有有收入的工作。他说:“这件事关乎中国书院的复兴,关乎中华道统的延续,要全心全意、抱一精进地做!”
先生说到做到。转眼间,书院已经走到第18个年头,再过二十多天就是她的十八岁生日。作为书院弟子,我们在这样一个特别时刻,来追寻书院的发祥之地,可以说是生命更高层次的连根养根。我们在书院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圣贤智慧,目的是认识人生的真相,完成活好与走好的双重使命。所以,书院是我们精神和灵魂的家园,我足信之,笃行之。
书院开办之初,只有先生和师母两个志愿者,他们既是老师,又是服务义工。我们看到门前栏杆上的这些红漆还依稀留存,这是当年先生与师母一刷子一刷子刷上去的;大门两旁的植物也是先生亲自移栽的。虽然这个房子面积不大,但因为是门面房,所以房租并不低。先生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对房间进行改造和装修。
2007年5月1日,书院开坛了。由于先生当时已经是文化圈内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诗人,所以开坛仪式来了很多徐州文化教育届和各大院校的著名学者、专家和教授。开坛那天上午,没想到自发来参加仪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与市民百姓太多了。室内挤不下,就临时搬到室外举行揭牌仪式。随后,转移到对面的郑家大院里继续举办《中国书院的千年弦歌》主题论坛。那一天,先生在致辞中说要把彭城书院建设成徐州的“学术高地、精神净地、文化圣地!”
十八年来,先生目标坚定,矢志不渝,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磨难,始终初心不改、道心不移!先生始终坚信,所有的发生都是对自己道心的洗礼,所有的磨难都是对自己初心的磨砺!
如今的彭城书院已经成为古城徐州的一处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与文化符号。自2007年开坛至今已历十八个寒暑。在这十八年里,书院通过周日国学讲坛、二十四节气茶会、国学班、师资班、启蒙班等,感召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进入书院修身,提升生命能量。曾有人问先生 “如果书院无法维持,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您将如何教学?”先生回答“我只要有一片空地、一张桌子足矣!”而师母则在旁边说:“我永远做桌子边听课的学生 !”现在看来,先生弘道连桌子都不需要了。书院师生游学时,先生常常在草地、在花海,以天为幕,以地为席,青山为邻,清风做伴,传道授业。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先生的弘道之路又何尝离得开师母的理解和支持呢?我是书院的一员,是先生的弟子,能有这样的师母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是师母的默默加持才得以让那么多有缘人聆听先生传道受业解惑,在国学经典中开启了生命智慧。我们愿跟随先生的脚步,带着我们的使命与担当,与先生一起“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来到书院享受免费的圣贤教育,一定要倍加珍惜,因为它实在是来之不易。2012年书院开坛五周年之后,先生花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付不起这个30几个平方的房租了,甚至懂事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拿了出来。于是书院就开始了一段漂泊的旅程。自此之后,哪里不要房租就搬到哪里。还清晰地记得我是在2013年秋天带着幼儿园大班的二女儿来到书院诵读经典的。当时书院就在户部山下的一个画廊二楼。第一次来书院读经,义工穿着红马甲鞠躬欢迎。
记得当时,我于教室里看到一位穿着黑色传统服饰的男士,在讲台前挂条幅。我们这些家长被引领入坐,准备听名闻遐迩的汉风先生的讲座。后来当那个一直忙里忙外的男士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就是汉风先生。一场讲座结束后,是家长现场分享环节。我举手第一个分享,我说能来到这里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我记得当时自己还说到“今天来这里我赚到了”。当时就是感觉找到应该来的地方了,具体赚到啥还不是很清晰。这些年下来,我知道我赚到了能量和智慧,以及未来的大道通行证。感恩祖上有德,让我能与书院结了这份善缘。
在来到书院之后的四年中,我经历和见证了书院在岁月中漂泊的那些日子。还记得2014年冬天,在彭城路农业银行六楼临时过渡时的启蒙班与寒假冬令营。当时因为天冷水管被冻住,放不出水,都是义工从一楼到六楼的步梯抬水给孩子们烧水做饭,可想而知当时的不易。就这样书院人在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嘲讽中度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四年之内,书院先后搬了6次家,最终在大德企业家卢秀强先生的资助下,于当年的老市政府即现在的彭城大院的五号楼三层安驻下来。
2019年秋季,书院搬到了老街坊的现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为书院复兴国学基金会捐助善款,越来越多的大爱之人加入到书院志愿者的队伍中来,默默的护持与推动书院的发展。书院的路越走越宽,被誉为徐州的文明符号与文化坐标。俗话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书院弟子今天来此溯源,就是要了解书院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加深与书院的情感联结,并坚定追随书院修身证道的决心与信心!现场所有大弟子、小弟子立志:今天我们以书院为自豪,明天也一定要让书院因我们而骄傲!
让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担负起“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的责任,为书院“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让我们共同祝愿书院的明天会更好!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3组成员、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国学班班主任、家长学堂负责人 李凌寒。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