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毕风东老师文章: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3月29日凌晨5点30分,作为书院启蒙班小弟子的家长,我陪伴孩子一起踏上了由徐州彭城书院组织的“做客江南与春驻”的游学之旅。顶着朦胧夜色,满载着欢欣与期待一同奔赴“江南水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
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长途开进,我们来到了游学的第一站——惠山古镇。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岁月的深沉。华孝子祠、范文正公祠、杨藕芳祠等80多个姓氏的祠堂群落,如同一座座历史丰碑,静静地矗立在街巷之间。这些祠堂不仅是一座座建筑,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家国同构,忠孝同义”的内涵。祠堂内记录的家族绵延的信息,是族群维系的“根文化”,承载着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神圣使命。
“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延而昌盛者”。钱氏家训中书写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也正因此训,成为了钱氏子孙的行为准则。钱氏家族走出了一大批像钱伟长、钱学森、钱锺书等杰出人物。而无锡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大中城市人均GDP首位的原因,也与江南独有的家庭文化有关。“连根养根,方能根深业茂”这也验证了书院大家长汉风先生说过的话。
兴盛家业,从忠孝而来,从孝道而来,从连根养根而来。《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家庭关系中,我们要努力和谐五伦关系,多做对祖宗和父母有利的事情。孝悌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秉承忠孝之道,就要在家族中成为和谐家庭的模范,人心向祖,根深业茂。我们的心跟祖宗连上,家庭才能昌盛绵延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其实先生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被尘世所染,做一个清静无欲的自己才好。不抱怨,不执著,不分别,不评判,允许一切,接纳一切,在实践中历炼,成为生命中最好的自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在召唤而来的,体验了,接纳了,一切自然都会消失。生活中,我们只有成为和谐身心的缔造者,努力绽放,才能走向生命的更高层。
3月30日上午,迎着朝阳的金色光辉,我们来到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延绵四百余年而生生不息。东林先贤为官清廉、讲学风、讲正气、躬行实践、锐意图新及热忱的爱国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踏入东林书院的那一刻,我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斑驳的石壁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泮池的水波中,倒映着古今交融的光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副胸怀远大抱负的楹联光耀醒目,这句响彻大江南北的楹联,早已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在这里,我们书院小弟子排列整齐,一起诵读老子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为清幽的东林书院增添了独特的温度与光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东林书院上空,仿佛与在与古代先贤对话。小弟子们红色的国学服装,成了东林书院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的游客或驻足或拍照,无不为可爱的小弟子们赞叹。汉风先生说:“无论圣贤还是佛菩萨,都在教人求真向善。他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做着无我利他的事。”东林先贤所做正是验证了圣人所愿。我们不仅要学习东林精神,更要坚定“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道心。向圣人学习,为圣人所为,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发出光和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道,成为光,成为无限的爱,成为无限的创造。
游览东林书院结束,我们随车队来到了荡口小镇。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我仿佛可以听到旧时繁忙的桨橹声。密如蛛网的河道、精巧古朴的小桥、傍河而筑的老宅、幽深闲静的小巷……弥漫着数百年木头沉香的雕花门楣下,浸润着“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风民风,崇德、重教、礼让、孝义……这些镌刻在脉络精髓中的特质,造就了流芳千年的江南古镇。
走进钱穆、钱伟长故居,感受钱氏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走进王莘故居、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体验属于荡口的千年人文荟萃;走进会通馆,找寻属于文字的奥秘;走进华氏义庄,遥想当年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价值……每一处都诉说着名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生动故事。沿着石街往东,广场上一座浅灰色雕塑映入眼帘,儒雅老人面对五星红旗,指挥大家高声齐唱《歌唱祖国》。这里是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王莘的故居。1951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得知列席会议的王莘就是《歌唱祖国》的作者时说“这首歌好”,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送给王莘,并为他亲笔签名。王莘用一生谱写爱国之歌,晚年也不顾疾病困扰,为繁荣音乐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尽心竭力。我们跟随导游来到王莘故居,大厅屏幕上正播放着《歌唱祖国》的视频,汉风先生站在人群中与我们一起合唱,连唱了好几遍,大家热血沸腾,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丰县分院骨干义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