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城书院
彭城书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286
  • 关注人气:1,0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生命无常,合道为上

(2025-03-19 09:40:45)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生命无常,合道为上

上周五,带儿子去医院检查他的膝盖。回来的路上,和儿子在车上闲谈,我随口提出了一个问题:“儿子,你是否想过,假如妈妈忽然生病了,谁会来照顾妈妈?要是妈妈突然离去,又有谁来照顾你、姐姐,还有奶奶和外婆呢?”好一会儿,都没有听到他的回答。我转头望去,只见儿子把头转向一边,面向车窗,尽管如此,我依旧能瞧见他脸上的泪水。他似乎不愿让我看到他哭泣,默默地忍着,以至于眼泪和鼻涕交织在一起。看到他这般模样,我忍不住笑了,忙不迭地递过去两张纸巾。转瞬,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这个话题对他而言,或许太过沉重。我没有询问他为何哭泣,也许他想到了爸爸,也许他想象了妈妈躺在病床上的情景。之后,我们一路无言,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儿子向来很心疼我。平时大大咧咧的他总有细心的一面。我们一起出去散步他会注意后方来车,把我拉到安全的区域。陪我去买菜或者拿快递,会抢过所有的东西自己拿,乐得看我两手空空。我骑车带着他,帽子被风吹得戴不住,他会用手帮我捂着帽子,即使两只手冻得冰凉。我记得有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我们不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要培养一个懂得心疼人的孩子。对此,我深以为然。懂得心疼人的孩子,一定是天性善良,内心柔软的,他自己是充盈的,所以才能付出。他是拥有爱的,所以才会去爱人。

我自己也经常沉浸在宁静生活的幸福之中,很少去想疾病与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

直到最近两三个月,每当晚睡的时候,心脏会有隐隐作痛的感觉,随后会有心慌的感觉。一开始自己还没在意,但是当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并且意识到只要超过十一点半不睡,心痛心慌的感觉必然会出现的时候,我知道身体已经在发出警告了。对此我并不惊慌,一是意识到这是晚睡引起的,身体是提醒我要调整作息,顺道而生。二是我自己会用纬脉手法给自己调理。这段时间尽量让自己早睡,睡前给自己调理一会儿,时间虽不长,但也很有效,不舒服的症状也不太明显了。但是,这次经历让我想起了那些因心脏病而猝死的案例,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无常。

我自问,面对死亡,内心是否存有畏惧?在我们生机勃勃的年华,死亡似乎遥不可及。尽管我们都知道生命必有终结之日,但除非死亡切身相关,或曾直面生死考验,它往往仅存于理念之中,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干。我们生活得如此自得,习惯于清晰目睹这个世界,聆听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游走,品尝佳肴,与友人畅所欲言。这一切,仿佛天经地义。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理应如此的么?

“理当如此”的观念使我们对待周遭的一切变得“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悄无声息地消磨了我们的感恩之情。反之,在失去之际,我们常会哀叹命运之不济,愤懑于命运之不公。这才是真正的悲凉。若我们能步入医院,目睹那些被疾病折磨的人们,或踏入殡仪馆,体会那份无间断的生死离别,或许我们方能领悟,能平安康健地活着本身就是一份莫大的恩泽。

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遭遇意料之外、难以驾驭,且往往令人震惊的变故。这些变故或许源自自然灾害如地震、意外如车祸,甚至是一场狂喜的庆典;亦可能是健康波折、人际关系的更迭。在我步入大学的那年,一位新生在赴校途中遭遇了家庭悲剧,她的父母、叔叔及弟弟均在车祸中不幸丧生,仅她一人幸存。我一位朋友的邻居,一位高管,出差归来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面对的是一份突如其来的离婚协议。

即使我们知道,一切都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但是不知道何时会以什么形式发生,对我们来说就是无常。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种无常呢?这始终是我深思的问题。

首先,理解无常。无常的根本在于我们认知的局限性。《道德经》开篇明言:“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道”的本质是恒常不变的,只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我们之所以觉得生命充满无常,是因为我们对大道的认知不够,也不能完全做到遵道而行。承认这一点,我们才会产生真正的谦卑与敬畏。

其次,接纳无常。唯有接纳,心灵才能得以安宁。接纳无常,意味着对世间一切变化持开放态度。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是对所有事物的宽容。接纳,就是不抗拒,不消耗自我,体现了仁者的无敌境界。接纳,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是对自己的深情呵护。

第三,改译无常。改译就是用智慧的视角去洞察,去实现由负面思维到正面思维的转变。通过改译,我们为自己赋能。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均蕴含着馈赠。《道德经》有云:“福祸相依,祸福相伏”,“有生于无”。改译即是于祸患中洞察福祉,于危机中探寻机遇,于消亡中寻觅新生。我们应怀抱好奇心与热情去探索生命赋予的每一份礼物,它们常隐藏于那些令人烦恼和痛苦的经历背后。我们需要识破这层幻象,因为这不过是宇宙法则在考验我们的赤子之心。

曾经跟儿子分享史铁生故事时聊到过器官捐赠和遗体捐献的事,当时他的反应特别强烈,对此非常不理解,也反对这样的做法。我没有和他继续探讨和争论,只是让他了解,人生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只在于意义。我想,死亡课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因为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死确实是对每个人而言最公平的事。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也不能免去该受的病痛折磨,也未必能死得更加体面。向死而生,才能让我们珍视并感恩拥有的一切,才会去思考并探索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活法。

什么样的活法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 或许,这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定义都是独特的。有人追求事业的成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有人注重家庭的温暖,认为家人的幸福安康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还有人热衷于探索世界,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增长,以此作为生命的动力。无论选择何种活法,关键在于是否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否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是否珍惜并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

对于书院人而言,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拥抱爱,创造爱,成为爱,在无我利他的践行中实现生命的蜕变,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负天命,圆满自性。正是因为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真正淡然地面对生死,感受夭寿不二。

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感恩一切!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成员、教务中心负责人、志愿者协会资深骨干义工、启蒙班教师 史一然.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3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