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

(2025-02-05 07:55:21)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

今天周五,距离梅花诗会还有四天,上午太极组的老师们来到书院,和明德早教的孩子们一起排练节目。组长杨美玲老师提醒大家别忘了写每月一信。阳光下,突然看到自己身上蓝色的太极服,想想上个月还一点不会打太极,这个月已经能够跟着老师们有模有样的把整套动作顺下来了,这就是本月最大的收获和进步啊在书院,不知不觉间,我又GET到一项新技能,给自己点赞。再往前追溯,这一年多,在书院GET到的新技能还不少呢!

比如学习空灵鼓。空灵鼓节目也参加了这次梅花诗会的遴选,空灵鼓组准备了两首曲子:《我爱你中国》和《南泥湾》虽然节目没选上,但我们又学会了两首新曲子,还是很开心的。加入空灵鼓组一年多,从第一首《云水禅心》开始,陆续学会了《茉莉花》、《女儿情》、《荷塘月色》、《东方红》等多首曲子。

记得第一次接触空灵鼓,杨美玲老师给我敲《沧海一声笑》,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真好听,我也想学。但想到自己从小五音不全,又有担心和顾虑。最终因为喜欢,在杨老师与韩莉老师等老师们的引领和鼓励下,勇敢地开始了自己的空灵鼓之旅。笨鸟先飞,没有天赋,就勤奋努力来。一首曲子,我一句一句反复的敲,反复的练,练习的过程是枯燥的,但当一首曲子完整的敲出来,是享受和欢欣的。

当与音乐产生共鸣时,那种感觉更是妙不可言。记得有一次我敲《梁祝》时,突然间,仿佛心弦被深深的拨动,我的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在不经意间滑落,沿着脸颊缓缓流淌。在那一刻,我沉浸在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中,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命运而感慨,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动。我一遍一遍敲着这首曲子,任由泪水自然流淌,让这份感动在心头久久回荡。

在家练习的时光是美好的,小组共修的时光更美好。空灵鼓小组共修,有时在清幽古朴的公园,有时在山清水秀的湖边,有时在仙气飘飘的道观,鼓声起落,一阵阵清澈、悠扬、空灵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如诗如画,经常会吸引路过的行人驻足聆听,我们的内心无比的喜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汇报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刚开始跟着老师们上台表演,非常的紧张慌乱和担心。音乐声响起,进入状态,就忘了紧张。历事炼心,多次历练后,就自在多了,没当初那么紧张了。有句话说,我们见天地,见众生,最终发现,我们要见的是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在书院的舞台上,我一次次见到了自己的勇敢和自信。

比如视频剪辑。年初时,我在这个领域还是个小白,会用的仅限于手机剪映的“剪同款”后来,在子慕老师的引领下,在峻铭老师的培训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版剪映。二月底加入经典之音视频,开始制作《道德经》的视频,如今十个月过去了,不知不觉制作了一百多个视频,也渐渐熟悉了剪映的基本操作,以及“蒙版”“关键帧”等功能的简单运用。我们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从开始的两三个人,到现在的七八个人,还不断有新的老师加入。

好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是从小白开始。想起《毛选》中的语录: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有句玩笑话,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草台班子,细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你开始对所谓的专家,所谓的精英,开始去魅,当你接受了自己的独一无二,世界就会对你刮目相看。不怕做不好,就怕做,做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更有意义。

除了上述的三个技能:太极、空灵鼓、视频剪辑,还有一个小技能是做手工做手工是我从小就喜欢的,现在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真的很幸福。前段时间,我给儿子编了一个新年红绳,满满的成就感。我还跟着手工组的老师,接待过外国留学生,引领他们体验我们的非遗文化之中国结编绳,满满的自豪感。

这是我这一年多在书院GET到的一些新技能。想起那句在书院耳熟能详的话:这在每天看来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虽有不同,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每五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身体、格局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我相信,在书院这个大舞台,我会学到更多新技能,得到更多成长和进步,发现自己更多美好。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3组成员 福德班弟子 刘芳邮箱收稿日期:2025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