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侯瑞华老师文章: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得闻叶嘉莹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晚辗转难眠,读相关悼念文字,泪湿枕巾。十多年前,是叶嘉莹先生把我带到美好高洁的诗词世界。我喜欢诗词,但只停留在初中和读师范学校时课文中的那些章句。十几年前邂逅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把我领进词的园林,发现春色如许。初读好多章节是懵懂,未尽其意。仔细啃了两遍并做好笔记摘抄,叶先生结合西方理论,独造精微,信手拈来,如一弯碧水,盈科而进。看后,我对词学的师承渊源、发展过程、对唐宋词人的社会背景、思想状态、作词特色及赏词方法都有很大收获。
嘉莹先生在讲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对我来说,邂逅《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从而加深理解了王国维那句:“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七讲》、《寸心如水月》、《小词大雅》………排队出现在我的案头。2020年,当得知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时,第一时间购票观看,因影片小众,离家近的两处影院都没排片,我到离家较远的影院观看,结果是我一人包场。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1924年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小荷子”,历经磨难辗转,到1979回到祖国,开启了此后40余年的归国教书岁月。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就如叶先生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我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文音律之美。影片中,叶嘉莹吟诵了《秋兴八首》《咏莲》《哭母诗八首》等,她说,“遥天如有蓝鲸,蓝鲸可以隔洋传音,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是留下来了。”
正如书院公众号里宋德昌老师文中所说:“今天我以个人名义致敬与缅怀叶嘉莹先生,另一重因素就是,我的恩师、我们彭城书院的大家长汉风先生等很多当代的士人,正踏着叶嘉莹先生的足迹,不遗余力地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华夏文明,温暖世道人心。”我和宋老师一样,也是一连几天以自己的方式送别叶先生。我先是找来子衿学2022年9月11日的笔记,重温先生给我们讲的“优雅女性的三种特质”,其中讲到叶嘉莹的优雅。后又重读了9月16日先生的子夜随笔《三位“女先生”》,文中写到:最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都有着水一样的“柔弱”之德、月一般的思想光华……
最后,我找来当年读《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等时摘抄笔记,更知叶先生讲诗词,虽蕞尔一句,必博引深究,纸上一溪,然报之以海。我一个人静静地连续两个晚上再次观看《掬水月在手》,一帧帧画面把我带进当年一个人独自观影的时空,再次跟着叶先生的足迹看到她心心念念的叶赫水,读懂了“弱德之美”这四个字。以此关照叶先生的一生,依靠何种力量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我不想从别人那里争什么,只要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在华夏大地,还有很多像叶嘉莹先生一样愿为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扛起大旗的人。我想对叶嘉莹先生说,蓝鲸传音,我们彭城书院听到了,接受到了,我们的恩师汉风先生十八年一路走来虽筚路蓝缕,但心如磐石,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千秋大业,先生的生命早已交给自己的故乡、祖国和这个蓝色的星球。我们何其有幸能走进彭城书院,能成为先生的弟子,能为传统文化尽自己一己之力,这是我们一生最美好的遇合!
2024年11月24日,有一朵荷花在绽放百载后安然合上了花瓣,留下满池莲子、满园荷香。叶先生此行,今生便不能再见了。学生在此顿首拜别先生!
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2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国学班辅导员,启蒙班主班老师、新闻中心编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