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文献老师文章:反求诸己才是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经典就是一面镜子,对照此句,我照见了自己的思维问题:遇事有时在心里埋怨别人,责备别人。比如:我带的启蒙班里有位小弟子不打卡,给家长私信了好多次,他们还是不打卡,总说高年级了作业多;或者说出差在外地;又或说写完作业再打卡,但始终没打卡。周六上课前,我找了这位小弟子,给她谈了打卡的重要性,让她每天打卡。又想等周六见到家长当面谈,结果家长没来家长学堂,我问孩子,家长呢?孩子说,回家了。又想等第二周找到家长聊聊,结果他又及早请假了,说家里有事,结果孩子也没来上课。孩子的状态本来就不好,我想牵她的手多给她一些鼓励,但到现在为止,这件事也没解决好。
为了提高自己,也为了给家长和小弟子做示范,作为主班老师,我每天读《论语》至少三章,和家长小弟子一样,按要求每天按模版发录音到小组群。但我的这些做法对不打卡的小弟子似乎仍然没用。我想,这些都是“象”,万象都是修心的明镜——我们观世间万象,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觉知自心,坐进此道。我平心静气地想:这位家长为什么会这样?我在心里产生了埋怨和责备,我的初心是想让每位家长和小弟子都能跟上书院的步伐,都能走进经典,积极进取,用经典来引领我们的孩子,引领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初心是好的,但内心是有评判的,认为别人不按照统一要求去做,心里就老是放不下。
我想,对待这件事情的前提,首先应该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不去评判; 第二,了解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家长不重视,或许有其他的原因,然后和家长孩子链接沟通,找出比较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此事。问题出来后,找到合道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正确的处理问题之道。思维是行为的导向。唯有打破受限的认知,才能享受生命的自在。所以,不要抱怨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求诸己:是不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是不是看待问题与处理问题方法得当?
世间事,不论大小都包含阴阳二气。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有阴必然有阳,有阳必然有阴。有上进的就有不上进的,有用功的就有不用功的……阴阳相合为一,相对为二,阴阳之气相冲产生变化。当我的要求得当,方法得当,与家长和孩子相适应的时候,我们之间就是和谐的、合一的状态;当我们彼此有对抗情绪,就是阴阳为二,互不接受对方;当我们沟通适当适时,互为理解包容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当我们都合道时,这个变化就是积极向上的,互为促进的。反之,结果也相反。所以,遇事顺其自然,内心平和,和谐地按自然规律处理事情,用无为之心面对, 这才是大智慧。
深挖自己思维深处,才知道我还是没有清净,没有做好自己,还是老想矫正别人。原来自己修的都是假我。无为不言处,自有大智慧。我想让事情都呈现好的一面,但大道含阴阳、万象蕴正反,福祸相依。所以,不合道的思维必定给自己带来不自在的生活。《论语》中有这样段落:“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的人生而知之,下等的人困而不学。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爱学习,但我是“困而学之”,我也属于“下愚”。我学识浅,认知低,思维有时难以改变,所以遇事才会去要求别人,认为是别人做的不对,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的时候很少,即使找了,也不深刻。“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非”我距此十万八千里。先生常说,做事是最好的修行,修行是为了把事做好。天地间流淌着大道的意志,引导一切事物向着美好前行。只要我们与大道方向一致,忙碌时心不乱,清闲时炼静定,就能获得成长和发展,就能享受平安与丰盛。心清静,一切都安然无恙。好好修行,顺道而为,行不言之教,事事求诸己而不责与人。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 中华经典研修 2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福德班弟子、启蒙班主班老师、新闻编辑组成员、书院骨干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