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才是一切关系的源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收获月祈祷文中说“实际上,大部分人活在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真相中。人生大部分压力是自己想出来的,及时清理心中的障碍,比处理外在的问题更重要;人生是苦还是乐,不由处境决定,关键看我们喜欢与什么相伴,我们让心在什么境界。”我们常常会陷入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来清理心中的障碍,而真相是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只有内观自己,才能处理问题。
11月20日的早上,收到了本月六实当值组长朱玲老师的微信消息,她转发了一篇李玫瑾老师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一个缩影》,并附言:“娟娟,我这几天看你的日志,不知道这篇文章对你是否有帮助;我不知道如何给你表达,只是想激发你找到内在深层的原因,面对它,解决它,可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你对待孩子的问题。”
当我看见这篇文章的第一念头是“这种心灵鸡汤我看得多了,我不要看。”第二念头“为什么要发给我?是觉得我带孩子有什么问题吗?”于是我只是表面礼貌性地回复了个“OK”的表情。收拾到儿子书桌的时候,发现他在图画本上画的画儿,我仔细地观察了下,虽然画面看起来稚嫩,但是每一笔都有逻辑。而昨晚正是因为他沉迷于画画,不做作业,导致我们之间发生了些争执。我还百思不得其解,这孩子像谁啊?怎么不分主次?作业完成了,再画画不是更好吗!当时莫名地就拿出手机,顺势打开了朱玲老师发来的文章,坐在儿子书桌旁,我持续看了3遍,似乎逐字逐句都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竟然热泪盈眶,直到哽咽释放。
文章里是这样说的“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投射;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要求、期望和负责都不是爱,也是完全的恐惧;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自己心上来,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教育是一种自省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每一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我对号入座,在里面来来回回洗礼自己。
我开始收回那些抛出去的问句,给自己作答。
朱玲老师为什么要发给我?因为她无我利他,作为组长,作为朋友,她看了我日志中游离徘徊的情绪,为我特意找出了这篇三年前就发表的文章,给我指月的手指,让我去探寻真实的自己。她没有觉得事不关己就不管,也没有任何为人师的自命清高,她字里行间都是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我带孩子有问题吗?我带孩子当然是有问题的。我必须接纳这样的自己,我也相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都会掉进这样的死胡同,而唯一的出路就是真实的内观自己,把教育孩子更换到成长自己上来。
这孩子像谁啊?这孩子像我,是我的投射。我借由孩子看见了自己的控制欲,恐惧心。怎么不分主次?所谓的主次也是我的评判和偏见。孩子是真的纯真美好呀,他在自由天然地做着他自己,他在认真专注地完成着他的画卷,构造着他的天地。
11月24日,我跟海燕老师说,我爱人最近的状态在滑坡,他一直徘徊在接纳六实的边缘。海燕老师说“你的爱人现在犹豫徘徊,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你的状态不够好。如果你都做得到位了,他不会有疑问的。虽然你最近的日志在解剖自己,但是依然还存在着摇摆和徘徊。继续做好自己就行了。”海燕老师每次都一语中的,每一句话都直达心的层面。她还补充道“你只要做好自己,你日志中孩子的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结合了朱玲老师给我分享的文章,还有共修时候李玲玲老师说的那句“担忧是对孩子的一种诅咒”,认认真真地思考了我存在的问题。我很难把眼睛收回自己身上,一直拿着探照灯盯着别人的“不足”。回溯了一幕幕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那般不堪,心里五味杂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践行六实以来,慢慢把这句话融进了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能安静地听同修们对我说的话,尤其是他们都愿意讲真话,揭露了真实的我,帮助我看见更真实的自己。比起以前那个爱听美言的自己,我也慢慢去接纳真实的自己了。
11月的下旬开始,我和儿子一起制定了同步学习的计划。每天各自完成各自的内容,诵读,读书、写字、画画……每完成一项,都给彼此的成长心愿本上贴上一颗小红花,达到一定花朵,我们便可以结伴出门去公园,去爬山,去做一次我们想做的事情。儿子也特别积极参与其中。虽然这依然是术的层面, 但是我能清晰地感知到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都是积极向上的,就好比指月的手指,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媒介。
我的状态逐渐爽朗明媚起来,我们的亲子时光也变得柔和美妙起来。有一天早上,送孩子出门上学,儿子顺势把厨房和客厅垃圾袋都收了起来,主动拿到小区的大垃圾桶里。我夸他主动做家务,他笑着说他长大了,还要帮忙做更多活。
我越来越明白,自己就是一切关系的源头。外在所有的发生,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所有的冲突,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冲突。我必须做的就是把自己从不断纠缠拉扯的小演员角色,转换成看戏的导演,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在我看来就是直面内心,安于当下,脚踏实地地落实六实功课,不断地认识自我关系,让自己沉淀再沉淀,终有一日,我坚信我一定能绽放得更加彻底和灿烂。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公益国学启蒙班教师 黄娟娟。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