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2024-12-09 16:19:04)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本文作者庄雪芹(左一),12月1日与子衿学堂同修在凤冠山孔子观道亭旁留影。】

真没想到家乡徐州竟然和大至圣先师孔子有渊源,更没想到离徐州城不远的吕梁凤冠山还有一处有关孔子胜迹。特别幸运在个初冬的下午,我们子衿学堂弟子跟随恩师汉风先生去吕梁观道亭和川上村游学。

下午2点钟我们抵达观道亭,寻一处草地,沐浴和煦的阳光我们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静听先生教诲。先生看到眼前的枯草,现场说法。他说,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水有水性,花有花性,药有药性,万物都有自己的“性”你看这眼前的枯草,好像是死了,其实不是。先生把上面枯黄的部分扒开,我们看到连接地面的部分是青色的。先生说:“冬天到了,小草这是在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隐藏自己,积蓄力量。这枯萎的部分是为了遮蔽风雪冰冻。它的根深扎在地下,受大地母亲的滋养。当春风吹来,它就会进入下一个轮回,可劲的生长。”

先生接着说,当我们了解和顺应了事物“本性”,就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能力。每个人也有其先天的性格,与人打交道时,只有了解他的性情秉性,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达成一致、合作共赢。就像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一样,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主动了解孩子的天性,成就他的天性了解他们的特性和优势,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茁壮成长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听先生传道授业如沐春风先生又说,上面的亭子传说是当年孔子在那里看说悟道的地方。他问我们:“为什么此处称为观道亭,而不称为看水亭呢?”这还真把我们给问倒了。原来,“看”是象形字,先生把手放在眼睛上侧做出“看”的姿势,非常形象。先生说,“看”是把手搭在眼睛上,向外看,看的是有形的世界“观”是一种通过“致虚极,守静笃”之后呈现的一种映现万事万物的能力,“的是无形的世界。心底若无私无染光光明明,就像一面镜子,外面无形的东西都在我们心里映现出来了这就是“观”。看容易受外条件限制,而“观”不受外界限制,可以跨越时空看见整个世界故老子云,“不出户,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经文讲的就是“观”。

向内求,生生不息应有尽有;向外求,求之不得穷途末路。向内求,找到我;外求,迷失自我。先生特别强调:修行时,当我们没有了分别心,我们就和万物为一了,我们就掌握了万物的“性”,我们的智慧就开了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掉“我”的过程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有我走向无我的过程

先生最后给我们讲了《庄子一书记载的孔子观于吕梁典故:孔子带领弟们在吕梁一带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连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孔子赶上去问他说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看你,仍然是人,请问游泳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那人说没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从这里水的流势起步顺着水本性起伏不知不觉就成功了。与漩涡一起进入水流的中心与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另出己见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孔子什么叫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不觉就成功了? 那人说我生在山区就安心住在山上这就是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长在水边就安心住在水边这就是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功却成功了这就是不知不觉的成功。我由此想到刚才先生所讲的“识性论,这个故事中的那个男,因为了悟“水性”,顺应水性,所以就能驾驭湍急的水流,游刃有余、自由自在。

离开观道亭,我们来到川上村。虽然川上村昔日繁华不在,但是子衿弟子跟着先生安享当下大家三三两两,放慢了脚步,或用心感受山村风情,或欣赏人文景观,或拍照留念,享受静谧美好时光。此次游学是与天地连接的游学,是增能长慧的游学!游学归来,一直沉浸在先生的教诲当中,先生的教诲像一阵清风,拨我开心头的的迷雾。

感恩子慕老师用心组织,感恩先生能量加持,感恩一切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5组成员、国学启蒙班助教老师子衿学堂弟子 庄雪芹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2月6。】

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子衿学堂弟子在观道亭下围坐,聆听先生做现场分享。】
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作者(右二)与子衿学堂同修在观道亭下。】
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作者(右四)与子衿学堂同修在川上村聆听先生教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