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山·观道亭·川上村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本文作者庄雪芹(左一),12月1日与子衿学堂同修在凤冠山孔子观道亭旁留影。】
真没想到家乡徐州竟然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有渊源,更没想到离徐州城不远的吕梁凤冠山还有一处有关孔子的胜迹。特别幸运在这个初冬的下午,我们子衿学堂众弟子跟随恩师汉风先生去吕梁观道亭和川上村游学。
下午2点钟我们抵达观道亭,寻一处草地,沐浴和煦的阳光,我们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静听先生的教诲。先生看到眼前的枯草,现场说法。他说,《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水有水性,花有花性,药有药性,万物都有自己的“性”。你看这眼前的枯草,好像是死了,其实不是。先生把上面枯黄的部分扒开,我们看到连接地面的部分是青色的。先生说:“冬天到了,小草这是在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隐藏自己,积蓄力量。这枯萎的部分是为了遮蔽风雪冰冻。它的根深扎在地下,受大地母亲的滋养。当春风吹来,它就会进入下一个轮回,可劲的生长。”
先生接着说,当我们了解和顺应了事物的“本性”,就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能力。每个人也有其先天的性格,与人打交道时,只有了解他的性情秉性,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达成一致、合作共赢。就像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一样,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主动了解孩子的天性,成就他的天性;了解他们的特性和优势,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茁壮成长。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听先生传道授业,如沐春风。先生又说,上面的亭子传说是当年孔子在那里看说悟道的地方。他问我们:“为什么此处称为观道亭,而不称为看水亭呢?”这还真把我们给问倒了。原来,“看”是象形字,先生把手放在眼睛上侧做出“看”的姿势,非常形象。先生说,“看”是把手搭在眼睛上,向外看,看到的是有形的世界;而“观”是一种通过“致虚极,守静笃”之后呈现的一种映现万事万物的能力,“看”到的是无形的世界。心底若无私无染、光光明明,就像一面镜子,外面无形的东西都在我们心里映现出来了,这就是“观”。看容易受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观”不受外界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看见整个世界。故老子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经文讲的就是“观”。
向内求,生生不息,应有尽有;向外求,求之不得,穷途末路。向内求,找到本我;向外求,迷失自我。先生特别强调:修行时,当我们没有了分别心,我们就和万物为一了,我们就掌握了万物的“性”,我们的智慧就开了。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掉“我”的过程;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有我走向无我的过程。
先生最后给我们讲了《庄子》一书记载的“孔子观于吕梁”的典故:孔子带领弟们在吕梁一带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连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孔子赶上去问他说:“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看你,仍然是人,请问游泳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那人说:“没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从这里水的流势起步,顺着水的本性起伏,不知不觉就成功了。与漩涡一起进入水流的中心,与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另出己见,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孔子又问:“什么叫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不觉就成功了? ”那人说:“我生在山区就安心住在山上,这就是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长在水边就安心住在水边,这就是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功却成功了,这就是不知不觉的成功。”我由此想到刚才先生所讲的“识性”论,这个故事中的那个男子,因为了悟“水性”,顺应水性,所以就能驾驭湍急的水流,游刃有余、自由自在。
离开观道亭,我们来到川上村。虽然川上村昔日繁华不在,但是子衿弟子跟着先生安享当下。大家三三两两,放慢了脚步,或用心感受山村风情,或欣赏人文景观,或拍照留念,享受静谧美好时光。此次游学是与天地连接的游学,是增能长慧的游学!游学归来,一直沉浸在先生的教诲当中,先生的教诲像一阵清风,拨我开心头的的迷雾。
感恩子慕老师用心组织,感恩先生能量加持,感恩一切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5组成员、国学启蒙班助教老师、子衿学堂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