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编辑组的成长与收获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昨天,我把编辑好的三篇每月一信以及所配图片打包提交到编辑组,以待终审老师的最终审核。其中一篇是李文献老师的感悟文章。文章开篇即是一句自问:“每当用心写的新闻稿被编辑组老师与终审老师修改的‘面目全非’时,我该怎么做?”文中李老师以自己参与编写的一篇重要新闻稿,与先生亲自把关修改后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先生是用“心”、用“爱”来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先生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爱和能量。由此可见,只有自己境界高了,能量大了,才能使中国汉字本身的神性彰显出来。
承蒙先生和子慕老师的信任,我也有幸加入了书院新闻中心的编辑组,和李老师分在了同一小组。每周六晚上8点是编辑组线上会议时间。会议内容是给先生分享的《道德经》文本进行分段、并拟定每段落的标题。会议由大家轮值主持,把分段命名的章节投屏共享,编辑组老师们共同商讨定稿。李老师即使不是自己当值,也总会认真研读每一章节,因此每次命名都很有深度,能引发人的思考。李老师抱一精进却还那么谦虚处下,她的这篇感悟,深深地触动了我。想到自己往往是领到任务后才会静心研读。我与李老师的差距即可显现出来。
在反复研读先生分享的《道德经》文本后,也尝试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智慧与能量。有些章节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可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定标题仍是迷津茫然。尤其是从《道德经》第六轮跨度到第七轮分享,开始的几个章节,感觉先生的思想维度一下子飞跃到更高层级,也意识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圣贤经典的储备太少太浅。同时感受到自己能量不够,智慧不足,德行不厚,所以与先生以及经典的维度相差太大。对于如何编辑文章,我可谓是门外汉,只有主动学,用心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抱一、精进、老实、听话、实干,并把这五个词变成自己的潜意识。
编辑组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拟定发表的文章选配题图。这次我负责编辑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的题图来自图片组老师提供的图片集。其他两篇在图片集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先生说,书院自媒体发出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图片,每一条视频,都要充满正能量,都要与国家意志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要有家国情怀,爱国之志;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先生的话总是高屋建瓴。是的,恰当的题图能使文章图文并茂、锦上添花。但这并非易事,它需要有深厚的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特的思维视角,它是一种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和超越。
为了给文章找到合适的图片,我尝试在网络上输入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一小时二小时的过去了。当那张图片一下子蹦出之时,立刻觉察到它是如此贴合李老师的文章。我用修图软件处理后,一张主题为“觀心”的图片就呈现在我眼前:晴空下,一束智慧之光,从广阔的蓝天投射而下,照耀着碧绿的茶园,一席茶具静置其间,图片中心区域的水墨“觀心”二字,自在洒脱。那个当下,我的心里充满着无限的喜悦与成就感。
从2022年11月份参加第一轮六实共修,到现在也有两年了。在坚持完成六实内容并持续打卡期间,自己也在不断挑战短板。那么修为究竟到了何种程度,自己是否能够觉知呢?是否会因为外界发生点变化就魂不守舍,甚至脱离正道呢?每天学《道德经》,究竟学什么?是学规律而不仅仅是学知识。用《道德经》怎么用?是在生活的每一寸时空里用----我们的念思言行时时不离大道规律,处处遵循老子教诲。我们修身证道,这个道,如果只放在头脑中,那只是知识,只有落在行动里才能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才能超越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要摒弃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把道的思维运用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我们才能体悟出道的真意。
在生活中,疾病、灾难和重创很可能在任何一刻猝不及防地袭来。如果遇到了,就心平气和的去面对和接受,然后用理智与和谐的态度去化解。如果选择对抗、埋怨甚至仇恨,只能导致情况更恶劣。人生中我们原以为过不去的坎,只要静下心来等一等,最后会发现都不是多大的事。人要静得下来,才能定得住。静下心,慢一点,定得住,才能得到。给自己点时间,才能发现在春天的播种,于秋天一定会收获。
我们在研修中觉醒,也在研修中成长与蜕变。生命是一场挑战赛,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外在,而是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当我们做好自己,美好随后就到。人生所有挫折本身都不是障碍,而是觉醒的机会。做事的目的不在有形的成败,而在心灵的成长,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心在道上,生命就自在。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同修,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6组成员、2022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公益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 孙月美。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