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别推荐徐凤梅老师文章:到了弦歌台才真正领悟到“弦歌不瓯的真谛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2024年8月22日,一个寻常而又特殊的日子,参加书院夏令营“追寻孔子足迹,感悟圣哲情怀”主题游学的师生,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南坛湖边的弦歌台。弦歌台又名“厄台”、“绝粮祠”,是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此地遭遇七日绝粮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
公元前489年,六十多岁的孔子,在陈蔡大地周游多年,不被任用。在离开陈蔡前往楚国时,蔡国士大夫们认为孔子是天下贤士,一旦被楚国聘用,会对蔡国不利,所以就把孔子和其弟子围困起来。面对士兵的长矛利剑,孔子及其弟子毫无反抗之力。在重重包围之下,孔子泰然自若,依然抚琴歌唱。子路等弟子在遭遇了层层危难与困厄之后,对老师坚守的大道产生了怀疑。面对子路质疑,孔子发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感慨。后人感其事,记其言,便在淮阳龙湖的一个岛上建了庙,命名为弦歌台。
参观完毕,先生在弦歌台大成殿旁的树荫下,为师生和家长们现场讲学。先生首先对“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做了阐述,然后说:“在我们修身证道的旅途中一定会遭遇困厄、苦难、疾病等,这些都是老天的安排,也是人生路上必要的经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小人选择怨恨;俗人选择逃避;君子选择接受;贤人选择感恩;圣人选择化育。”
先生讲课时间不长,但每句话都深深印刻在我们心中,返回路上,我在思考先生不就是在为我们演绎孔子的精神吗?我们常说彭城书院18年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对“弦歌不辍”这个词我一直不太理解,也没有深入探讨。今天来到弦歌台,听了先生讲学,立刻与之产生链接,眼前浮现书院18年的历程。书院创建那段岁月,我们没有经历,只知道当年先生毅然辞掉公职,举全家之力,在户部山状元街租下一间30平米的小屋开始他的弘道之旅。自那以后,先生初心不改,道心恒定,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先生和师母都默默承担,从不向外人讲起。
之后的数年,书院九次易址,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充满感恩、祥和、爱与温暖的大家庭。我们都知道,搬个小家尚且不易,书院也算一个“大家”,搬起来何等困难,但这些对于先生来说都算不上苦难和困厄吧。2020年初,先生率领书院94名师生和家长到武汉游学,意外遭遇了新冠疫情的爆发。从武汉游学归来的那一段时期,与孔子和弟子在陈蔡“绝粮七日”非常相似,甚至更胜一筹。不明真相的人们向先生和书院老师们展开枪林弹雨般的攻击,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不绝于耳,充斥整个网络。面对此种情况,先生选择“受辱不答,闻谤不辩”,还教导书院师生不要埋怨,一切行动听指挥,积极配合社区和防疫部门的安排。
也是在那段被围困的日子里,先生带领书院师生隔空共修《道德经》,每天为祖国祈福。大家每天读经典,诵经典,听先生分享经典,唱爱国歌曲,为世界祈愿,最终平安度过一个多月的“围困”。在那段困苦的日子里,先生所承受的不仅有老天给的困厄和灾难,更有不明事理之人的诬陷和诽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先生弘扬大道的恒心。先生那时不就如同弦歌不辍的夫子吗?夫子在断粮七日中“弦歌不辍”,先生带领大家在被隔离的一个多月中也在“弦歌不辍”,带领众弟子一刻不停的弘扬中华道统,传播圣贤智慧。
先生每一处分享都是一次精神盛宴,每一场讲学都点燃和照亮了老师、家长和小弟子们的心灵。先生还告诫我们,修身证道之路一定充满艰难险阻,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来承受这些困苦、灾难以及他人的种种不理解,要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心不动摇。当年孔子带领其弟子周游列国14年,凡是坚持下来的最后都成了圣贤。先生更期待书院的老师、弟子,最终都能成为圣贤君子、国之栋梁和民族脊梁。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游学!更是一场提升生命维度与境界的游学!明年夏令营我们再见!感恩天地万物、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资深骨干义工、公益启蒙班教师、夏令营教师
徐凤梅。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