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2024-08-23 21:09:43)
标签:

文化

分类: 游历情怀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8月19日下午,参加“追寻孔子足迹,感悟圣哲情怀”国学之旅的近百位夏令营师生,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来到尼山脚下,拜谒孔子的诞生地——夫子洞。《史记》中记载了孔子降生的故事。据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即现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后人称之叔梁公,是鲁国昌平乡的陬邑大夫。60多岁时,叔梁纥娶颜徵在为妻,生下孔子。相传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中低周高似尼山,故得名“丘”,字仲尼。

在尼山东麓有一个用石头垒成门的山洞,被称为“夫子洞”。夫子洞又名坤灵洞,位于尼山东南崖壁下,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曾在尼山祈祷而生孔子。孔子生下后,叔梁紇看见儿子长得太过难看,于是就丢在了一个石洞内。过几天,孔子母亲爱子心切,又回到夫子洞,却看到了奇迹:这个婴儿的身边卧着一只斑斓猛虎,守护着孔子。还有一只凶猛的老鹰扇动着翅膀,为孔子打扇去暑。这就是关于孔子“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的民间故事,也为孔子的诞生更添一丝神秘的色彩。

这一刻,雨过天晴,师生们无限敬仰之心伫立在夫子洞前,聆听国家优秀社科专家、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的现场分享。先生说,很多人听到孔子“龙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其实这个故事正是老子所讲的“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实证。因为超越了世人的认知和常识,所以就被大家想当然的认为这这是一个传奇。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孔子的长相奇特,他是以“仁者爱人”的崇高品质才走上了至圣先师的地位。孔子的一生是无我利他、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一生。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垂范后世。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

先生说,这个就地取材垒成的石洞也成了众多人朝拜的对象。而附近这一片数千亩的山水田园今天也成为全球彰显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最大道场。我们到这里来,是来“追寻孔子足迹,感悟圣哲情怀”。其目的是向孔子学习,也成为“无我利他”“仁而爱人”的人,成为国家栋梁、民族脊梁。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从大自然的山水中,领悟智者与仁者的品格,影响了千万人。如今,尼山的山依旧岿然不动,尼山的水仍奔流不息,孔子的思想也如尼山的山水,历经千年而不改其本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在尼山苍松翠柏间,依山而建的尼山书院若隐若现,这里也叫尼山孔庙。傍晚时分,师生们告别夫子洞前去游览尼山孔庙。庙前为智源溪,跨其溪而建桥。这里五进院落,三路布局,中路是主体,有大成门、大成殿、寝殿等。作为主体建筑的大成殿位于大成门内,祀孔子像及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配像。孔庙的东北部是尼山书院,具备了祭祀和教育两种功能。尼山孔庙和书院的留存建筑和石碑文物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修扩建,却始终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师生们在孔庙里用心感受时光的千年流韵、圣人的天地之德,以及山川的无言之美。游览过程中,孔子智慧的话语犹在耳畔。【预告: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三):卫国故城】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我们一起追寻孔子的足迹(二):夫子洞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