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不要羡慕别人,眼睛要向内看。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先生在正式开讲之前,首先谈到为什么有些人过的不舒坦?是因为走错了路,伦理纲常缺失,价值观错位。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古训都有非常完整的表述。今天有些人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只认金钱,不论善恶;只讲利益,没有公德。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过度追逐个人名利,他哪里会有什么幸福感呢?许多人为了个人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损人利己,这无形中加剧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一个群体,如果丧失了道德的底线,随时都有被摧垮、被欺骗、被蒙蔽、被侵占的风险,哪还会有什么幸福感呢?
接着先生带着大家一起诵读了《道德经》第二章,然后详细阐释《问道心得》第二章的第一段到第三段内容。第一段: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对立双方都是相反相成的。当走入本源,会发现原来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根就没有枝叶花果,其中“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就是让我们去悟道做到,让我们去整合力量。先生解读:“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十个人有十个标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羡慕别人,说不定别人正羡慕你呢。眼睛要向内看,对任何事物都要有平常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先生反复强调要:修德!修德!修德!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六实”队伍,精进做功课,既为世界注入正能量,也是对自己身心和谐最大的责任。
第二段文字:“无为之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能放下,做好事不居功,把功劳归于社会、归于大家,逐步达到与身心和谐、与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境界;反之,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先生解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懒政,而是顺道做、抱一做,做了就放下。做了好事不想着邀功,功劳归于大家、归于国家。其实没有一件事是自己能做成的。比如我们吃饭这样一件最简单的事,这件事里包含着种子在天地的滋养下茁壮长成,农民不辍耕耘,物流人员辛勤劳动,厨房师傅将其煮熟等等环节,我们只是坐享其成。如果看不到一碗饭背后的事情,就觉得吃饭这件事很简单,是自己的事。这个过程中,天地所做的就是无为之事。
第三段文字:“人生健康无病的状态是指:无贪无欲、无躁无奢、无惊无恐的状态。发现自己,运用自己,我们的生命更幸福!善恶对错只是在展示大千世界不同生命的形态,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我们的命运是由自己选择的。”先生解读:平安是福,平常是道。人活在世上,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万事万物,眼中都会看到美好的风景。好也罢,坏也罢,全在自己的心。遇事不强求,顺其自然,内心自然就会获得安宁,获得无限乐趣。脾气好,运气就好。一个好脾气的人,宽容温和,所有人都想亲近,人聚福气自然就聚了;一个坏脾气的人,凶神恶煞,所有人都想远离,人散福也就散了。和谐拯救危机,世界上的问题绝不是靠打能解决的,只有以和谐为宗旨才能化解。我们老祖宗一直致力于修和气,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在和谐的氛围中,人们能够更好地合作、交流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还包括精神财富、人际关系等。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不断被唤醒,被启发,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知,人生又有了新的收获。先生的话,我们常听常新,越品越有滋味,慢慢的就融入到了我们的潜意识中。感恩先生!感恩书院!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文图/彭城书院2023级福德班新闻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