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悦读:越来越好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第一天( 2月11日)
今天,90位书院师生在6点准时出发,开启菩陀祈福之旅第一站南浔古镇。由于早上雾大,客车10点以后才能上高速。我们一路南下,乘车9个多小时却不觉疲惫。一路上我们齐读《道德经》,共唱《歌唱祖国》,《爱是我们的力量》,于下午4:30来到了南浔古镇。导游给我们讲“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的来历。虽然游完古镇回到酒店已晚上10点多,但是我一点也没感到乏累。感恩驾驶员辛苦开车;感恩导游生动的讲解;感恩同修们一路陪伴。晚餐时先生又说了一句六字真言“不用问,只要信”。是的,我们一定坚信,只要老实听话照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是能量满满的一天。
第二天(2月12日)
今天我们在先生的带领下到菩陀山祈福。乘车2小时,然后排队3个小时,趁着在排队等候乘船时,我读了2遍《道德经》,让时间不空转,同时心里也不烦躁,内心非常祥和。终于等到轮渡来了,把我们载到心心念念的菩陀山。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朝拜了普济寺、紫竹禅院……朝拜的人是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我是第一次体验礼敬菩萨,内心充满了无限感恩。祈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祈愿我们的书院越来越好;祈愿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第三天(2月13日)
上午参观王阳明故居,在去往王阳明故居的路上,我们一起诵读中华经典、歌唱祖国,把奔驰的大巴车变成流动的道场,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 中午时分,先生在阳明传习苑为我们做了此程游学的第一场分享。分享的主题是“信”与“愿”。信什么?——信自己“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我们所要的一切,心中本来全都有,不必向外追求。内求怎么求?先生说,信念就是一粒种子,只有播种在“无我利他”的土壤里;沐浴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阳光雨露中,才能发芽,开花,结果。阳明先生12岁的时候曾说“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所以发愿最重要,因为立志在哪里成就才能在哪里,就像老子所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在那个当下,先生带着我们双手合十,在天地神明、圣贤祖宗、父母老师的加持下,发出大愿!先生言,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走出阳明故居,我们都是一个“新我”。
先生在传习苑还讲到:昨天我们去菩陀山祈福,看到这么多人在烧香磕头,大多是为了拜佛许愿:有的为了求子;有的为了求财;还有的为了求官。那所愿所求能不能如愿呢?如果说能,为何世间还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呢?如果说不能,为何总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奔赴而来呢?其实,“求”与“应”之间的关键在于一个“缘”字。缘到了,有求必应;缘不到,求而无果。这个“缘”又是什么呢?是我们合道而为累积的无形功德。每个人都有两个银行,有形的叫金钱银行,对应有形的物质世界;无形的叫功德银行,对应无形的能量世界。只有功德银行里有充足的存额,才能有求必应。如果求而不应,那一定是功德银行里的存储不足了。所以,问题的本质还是一切自己创造!
先生还说到:如果求而未应,一定不要抱怨佛菩萨不灵,他们给我们的都是和我们自己当下相匹配的,不会有丝毫差池。求而不应只说明自己以往累积的功德不够,那就继续合道而为,创造未来的一切,这就是创造自己一切。先生继续说,看清这些,只是明白了因果关系罢了。还有一种存在超越了一般人的认知,那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道德经》第73章讲到的智慧。这种智慧彰显的是天道的力量。如果我们与天地同频,也可以拥有这种力量,何须求神拜佛呢?与天地同频,只要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即可。这里的关键在于做到,并且“一直做到”!
最后有一位小弟子和两位老师上台分享。曹桂莲老师眼含热泪发下大愿:要用余生追随先生做公益事业,帮助更多有缘人学习圣贤文化。先生在现场传道,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聆听。下午在天一阁又是这种场面,现场能量极高,此次菩陀山之旅不虚此行,和菩萨印心,和圣贤印心,真好!
【上图为作者(右一)与国学班同修在王阳明故居、下图为作者(右一)与福德班同修在天一阁留影。】
第四天(2月14日)
今天天气晴朗,上午7点钟我们乘车参观蒋氏故居,在车上仍是一起读经诵典、歌唱祖国,很快就到达了溪口蒋氏故居。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蒋氏故居。10:30先生在剡溪畔给我们进行此程游学的第三场讲学。他给我们分享了蒋经国先生年少时作文中关于“天堂和地狱”的一段话:“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地狱在哪里。不过我自己觉得,没有偷懒骗人,并且做一些好事,心理就觉得很舒服,那就好像生活在天堂里。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即使吃得好,穿得好,还是好像生活在地狱里。”这是一个16岁少年对生命真相的思考,这说明外在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影。
先生问“天堂在哪里?”然后自答:“就在当下,在我们心里。人生的功课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之光照耀四方。”先生说,利他的能量辐射出去越多、覆盖面越广,我们就越能感受到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时时如此、事事如此,那么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天堂。所以,道场都不在别的地方,觉悟不在别的地方,佛不在别的地方,而是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这颗心。”
下午,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了鲁迅故居。在这期间发生一个小插曲,去绍兴鲁迅故居的路上,由于原来的坐的大巴车出现一点故障,在途中的一个服务区换了一辆车。我们所有人下车休息一会儿,我从卫生间出来,并没有从原路返回,看到一个出口,自己就出来了。转来转去,结果找不到车了,四周望去人来人往,就是看不到咱们书院的人。看到一辆相似的大巴车,上面也没有书院人。这时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我怕找来找去耽误大家的时间,赶快给车长曹老师和总指挥滕老师打电话。滕老师发起位置共享,我一看原来我们的车就在距我几十米远的地方,只是被建筑遮挡了,我又走反了方向,所以和大家走散了。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察到了自己的傲慢心,自以为是,自认为这是个捷径,结果绕了个大湾,还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正好实证了老子的真言“大道甚矣,而人好径。”
【上图为为作者(右一)与福德班同修在溪口蒋氏故居前剡溪畔留影、下图为作者在鲁迅故居旁边的巷弄前留影。】
第五天(2月15日)
今天一早,天降甘露。我们书院师生90人乘车来到绍兴,在濛濛烟雨中游览了沈园和蔡元培故居。沈园因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而成为一个爱情之园,但先生告诉我们:来此不是为了寻觅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恰恰是希望大家能透过这个故事堪破世象,超越红尘中的爱恨情仇。唐婉为了这份爱情抑郁而终。她的悲剧就在于把自己全部的情感绑缚在了一个人身上,这份爱因为超越了常人能及的伤魂程度,所以打动了无数人。与唐婉相比,陆游则从这份情感中超拔出来,得以浴火重生。周恩来评价陆游的诗歌“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所以,他的超脱在于无限的扩大和升华了自己的爱。陆游写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由此可见,他的生命境界早已超越了物质世界,登顶生命的二层乃至三层楼。这样的人一定走向了光明世界!
从沈园出来,我们又到蔡元培故居参观。在蔡元培塑像边,先生为我们做了此程游学的第四次分享。这次分享的主题是“行”,即“力行、躬行、践行、实行”。通过前几次的分享,大家相信本自具足,也发了大愿。先生强调:关键在于力行。陆游主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鲁迅、蔡元培、秋瑾等绍兴的先贤们,都是力行派的代表人物。我们这些后来人,定当以先贤为楷模,踏踏实实悟道、行道、明道,最终合于道而成为道!
此时,天降甘露,先生带着我们一起向先贤蔡元培行三鞠躬礼。至此,五天的行旅告一段落,我们于晚上九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此借用朱旌德老师写的诗结束此文:“普陀祈福师生游,先生甘露用心收。我命在我不在天,本自具足信当头。精进抱一愿力坚,无我利他贵实修。因果规律天之道,五福还需向内求。”

【上图为为作者(前排左二一)与一车同修在沈园留影、下图为作者(后排右二)与参加此程游学的教学组老师们在蔡元培故居留影。】

在此感恩先生、师母!感恩滕丽娟老师、史一然老师、朱旌德老师、曹桂莲老师!感恩所有其他义工老师以及同修们一路陪伴。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