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撼悦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光万代弥新

(2024-03-12 12:24: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震撼悦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光万代弥新

冰雪消融万物苏,大地回春草木舒。2024年正月初二,书院88位义工和家人们暂别家乡的瑞雪,于晨光中乘坐大巴车,在先生的带领下踏上为期五天的新春研学之旅。我们踏访了华灯初上的南浔古镇、香火鼎盛的普陀山、“南国书城”天一阁和清丽凄婉的沈园参访拜谒了王阳明故居、蒋氏故居、鲁迅故居和蔡元培故居。所到之处皆为大能量场域。我们清零心态、安住当下,眼观世相、心悟真谛。

曾读过王阳明先生的传记。了解了他的从政经历,了解了他如何格物致知如何破山中贼破心中贼难。当时也只是读懂了故事情节,记住了他的生平轶事如今看来,是一种浅层的阅读,积累的只是知识信息。王阳明先生是年以来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应该是抽象的精神建筑,读他的一生要从中领悟怎样才是知行合一。正如他在场所悟: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世间万物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如果心里通达了,万物皆好正如我们的大家长汉风先生所言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是好人。有句话说最高境界的读书是读到最后忘记了书中的故事,却过好了这一生。

正月初四午时,阳光明媚,春和景明明故居的传习苑书院师生或坐凳或席地,大家都沉浸在先生的现场讲学中。先生分享的主题是“信”与“愿”。先生说人的生命有两个银行——的金钱银行和无形的功德银行。昨天万人涌入普陀求佛很多人是而不应,而有的人有求必应。其中的真相是只有众缘和合,祖宗父母与我们自己累积的功德能量才会转换,才能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一切自己创造,创造自己一切。只有正信足信自己本自具足,才能产生力量,才能接通高维能量心有感,一如果求而未应,问题不在佛菩萨哪里而在自己这里。只能说明自己的功德和能量不足,或者缘分未到。

着朗朗日光中讲学的先生,我脑海中浮现那句“天地虽大,但有一向善,心存良知,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我瞬间领悟了先生在此讲学的深意。《道德经》有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阳明先生是中国近五百年来思想变革的先驱。他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他在这里开坛传道,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此度过。我们来参拜阳明先生,也是来与圣人印心,印一颗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无私无染光光明明的心。

看着先生背后影壁墙上赫然写着王阳明先生的家规——蒙以养正。此刻,竟然一下子明白了先生创办彭城书院的初衷。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伟人圣贤都是在幼年即学习圣贤经典。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听闻圣贤大道的地方少之又少。而书院的小弟子们却有机会读圣贤经典,他们长大成人后必然会成就大事业。许多家长自己都未曾听闻大道,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先生创办家长学堂,让更多的有缘人明白: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书院根据孩子不同年龄,设置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性三个阶段的班级。每周有四五百个孩子跟着家长走进书院,诵读“三百千”“四书”、《弟子规》《孝经》中华经典,接受圣贤教育。书院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圣贤的种子,在无我利他的沃土里,在帮人助人成就人的阳光雨露中,这颗圣贤的种子必将开出智慧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传习苑里,我们沐浴着圣人的德光。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先生引领在场的师生和家长发愿:要立志做国之栋梁,要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圣成贤。传习苑里,我们见证了500年前阳明先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成为民族的圣人乃至人类的圣人。500年后,他的生命之光依然照耀着无数的后人,光耀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接着先生引领我们双手合十,立下大愿:我一定要向阳明先生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发光发热。

阳明先生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次跟随书院游学,是我平生第一次参访天一阁,从此天一阁便注入了我的生命。天一阁的名子无论是取自“天一生水”,还是先生解读的“天得一以清”,这个名字都穿越了时空。因为范氏家族的传承,祖宗神灵的护佑,斗转星移,沧桑500年的天一阁仍然岿然屹立。凝晖堂前,香樟葱郁,清水一池,游人往来。我们书院人怀着无限的恭敬之情,在喧嚣的天一阁庭院里,静心聆听着先生的现场讲学。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以及他的后人用生命守护着中华典籍,守护着中华民族圣贤祖宗的智慧。他们心有天下、无私无我,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范钦一样的仁,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

先生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光,万代弥新。”天一阁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因为书籍得以保存。她的存在不仅让人联想到中华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更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更应该责无旁贷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吗?书院创办17年,毕路蓝缕,初心不改。17年来,她温暖和照耀着数百万人。书院已经不是先生的书院,她已经属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我们都是书院人,让我们一起追随先生的脚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本文作者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8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1级国学班弟子、第六期子衿学堂弟子 孙月美。邮箱收稿日期:202432日。】   

难说再见:书院志愿者新春研学之旅圆满收官

震撼悦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光万代弥新

难说再见:书院志愿者新春研学之旅圆满收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