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2024-03-12 10:50:28)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活动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2024310日,星期天,全国十佳国学书院、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彭城书院,迎来一周一会的周日国学讲坛暨2023级国学班国学必修课。迎着春日晨光,大家按时到来,签到后移步明伦堂,诵读中华经典《道德经》。随后例行上课礼,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代圣贤、祖先、父母及师长,行三鞠躬礼。礼毕,大家轻声就座,以饱满的热情和热烈的掌声迎接徐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为现场听众带来《中庸》专题讲座。

 先生借孔子之“朝闻道,夕死可矣”开启今日的讲座。先生首先问国学班弟子:“我们为何要来书院?”先生说,来书院最重要的是通过闻道、明道、行道、合道,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活好与走好。先生从“相”入手,引导出“世界再大,人只能看到自己心中有的”。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修心。先生讲到,人生只是生命的一段,而生命却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是限制,运是创造是用限制来压制创造,还是用创造来超越限制,要看自己的能量够不够?积功累德靠实干,做个问心无愧的人,剩下的交给老天就行了。先生教大家每天每天睡前算一笔账:我今天做了哪些利益他人和社会的事?我今天有没有做损人利己的事?凡是利他的就加分,损人的就减分。我今天的能量是增长了还是减损了?

接着,先生和大家一起回忆《中庸》十七、十八章内容:通过赞扬大舜和周武王,说明“大德必受命”。然后自然过渡到第十九章。本章承接上一章,赞颂武王、周公之孝,重点讨论了祭祀与宗庙之礼。这一次,先生没有按部就班讲解原文,而是结合经文,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国防。为何祭祀这么重要?孔子说:“孝的本质在于能够继承先人的遗志和继续先人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两季,他们会修整祖庙,陈列祭祀的器具,摆放祖先的衣物,献上新鲜的食物。这些宗庙的礼仪,有助于排列家族的辈分和尊卑,区分贵贱和贤能,让年轻一辈在敬酒时先向长辈举杯,从而确保祖先的恩惠能惠及到每个人。在宗庙祭祀中,孝的表现还包括尊敬祖先、关爱亲人的态度,对待已故的祖先如同生前一样,对待在世的君主如同对待已故的君主一样,这是孝的最高体现。郊社之礼,即祭祀天地,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宗庙之礼则是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尊敬的方式。理解了郊社之礼和祭祀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如同掌握在手心一样容易。”

先生接着阐述《中庸》第十九章的要义。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的物质和能量,比如空气、神明、祖先的在天之灵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恭敬之心与怀念之意,并以此获得他们的祝福、加持和护佑。接着,先生话锋一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无数的圣贤大德,他们的智慧蕴含在经典之中。我们来书院,无论是读经诵典,还是讲学论道,都是与圣贤的能量链接。修行、悟道是人生大事,来书院就要一起学习圣贤智慧,因为书院是圣贤的道场。“修行苦,不修行更苦。”“为什么有的弟子说没时间来书院?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认知不够。”

先生指出,对任何知识的学习最后只有落到一个“习”字上对我们才有价值,否则掌握再多的知识也只是个记忆的工具。“习”的正体字其上部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鸟飞行的主要凭借,代指小鸟;下部是“日”,即为太阳。可见“习”字是由“羽”和“日”两字组成的会意字。会意为:小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引申义为:训练、实践、力行、锤炼。可见,“习”的意思根本不是“复习、温习”,而是在生活中力行、实践、锤炼。先生再次强调:知而不行等于零;学而不习害死人;做到才能得到。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当先生结束这场讲学时,大家用发自内心的掌声表达自己的感动,并相约下一个周日再见。

(文图/2023级国学班新闻组)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这节课诠释了《中庸》中的“祭祀”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