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幸运草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曾经,忧愁焦虑常常缠绕着我。工作普通、钱不多、车不好、房子不大……这些状况虽然比较起来,心里不是滋味儿,但几番自劝下来,基本上能接受。可是,近三年身体状况却大不如从前,常常在医院的各种检查中诚惶诚恐,也为此自责,恨自己不重视锻炼和养生。我想过得宁静从容舒畅一些,为此我寻寻觅觅……直到2023年2月的一天,我走进了彭城书院的怀抱。这是温暖的怀抱,这是饱含着圣贤智慧的道场。从此,我这棵普通小草的身上照进了幸运的光芒,躲在暗处的负面情绪无处藏身了,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悄然间滋润着我的每一天。
“六实”内容里有一项是每天诵读《道德经》,抄写《道德经》。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很枯燥,很单调,也不懂经文的内涵,但一路坚持下来,如今已经能够背诵下来了。先生告诫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要作为知识来学,要作为智慧来学,用学到的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宝。第二十九章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去除极端的要求、去除过分的享受、去除超常的生活。这“三去”就是人类自救的法宝,握住这个法宝,我们就不会被物欲所困,就会去掉物质上的余食赘行,降低物质生活的标准和需求,对物质的需求限定在满足生存切实需要的层面。
一餐一饭饱腹健康就好,不必肥甘厚味;穿衣服舒适健康就好,不必执着于华丽时尚。房子温馨宜居就好,不必奢华宽大。车子代步就好,不必多么豪华。如此一来,心上就简单轻松了,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闻道、悟道、行道 ,内观自省,增能长慧,升华认知,提升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对物欲的免疫力。现在,我坚持早起,每天早上坚持静坐、读经、做养生拳操舞,做一个闻道勤行的人,不断积累正能量。这股正能量会不经意间就联结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中,我感觉开窍了,不论做什么都不再感觉辛苦和抱怨。比如做饭是乐趣和享受,整理房间做卫生是愉快舒畅的,与家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凡是尽心尽力,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也不再自责了。欣欣然睁开眼,每一个日子都是那么的清新和畅,充满了小确幸。
印象最深的是,先生解读《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其中有“知足之足,常足矣”,说的是知足者富,知足常乐的意思。我们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劝解自己。但先生说,知足是跟别人比较而来的吗?先生的智慧解读,直击要害,今天复习并抄下这一段与大家分享:
很多人认为,知足就是“当你没有鞋子穿的时候,要想到别人还没有脚”。但是,这种知足是比较而来,一旦对比条件发生变化,知足感就会下降,甚至逆转。这种知足只是停留在感觉上,而不是成为固定不变的品质,所以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力量。老子说的常足的这个常,是合于道的意思,是永恒不变的意思。道在人心之中,常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较知足,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个知足,而是经过闻道、悟道、明道、行道之后,最后达到的得道的状态。这个时候,内心本自具足了,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就是座金矿啊。我们就会清晰地感通,我内在本自光明、本自具足,一切力量、一切答案尽在我心。
这个时候的足,是一种得知真相后的巨大能量流,是从心底深处升起的真实力量,是再也不会因为外求而感到匮乏的真正的知足。内在充满力量的时候,才能给人温暖,助人成功。而我们给出的爱,都会化成N倍的能量,滋养我们自己。这才是常足。这也就激活了生命中本有的大道基因。实际上,人的一生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世,一次是灵魂的觉醒。当我们觉醒,愿意利益众生的时候,所有的资源都会流向我们。当我们成为爱本身,就不会再去祈求爱,寻找爱了。那才是真正的“知足之足,常足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就像阳光一样把我们我们这些弟子照耀!修道的路上有先生引领,多么幸运!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感恩同修!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