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国学课阐述了什么是“大德必受命”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2024年2月25日,虽然过了雨水节气,但古城徐州仍是冰天雪地。天气虽然很冷,却阻挡不了书院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早晨8点,明伦堂里响起了朗朗书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国学班的弟子们发现,尊敬的汉风先生今天也站在前面,与大家一起诵读中华经典。他的加入增添了现场的能量和大家的热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朗朗的书声穿越料峭的春寒,响彻万里云宵和彭城大地。
九点钟,国学讲坛准时开始。先生首先从气候“反常”说起,我们祖先讲的这个“常”是指自然规律,“反常”就是破坏了自然规律。按照“其事好还”的原则,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气候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活动是否合道的的晴雨表。先生告诫书院弟子,“智慧不开,一世白来”“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贪嗔痴慢,苦海无边”。先生说,中华经典是华夏先祖和圣贤智慧的结晶,而所有经典都在讲两件事:第一,世界的真相和发展规律活明白;第二,我们如何顺应这些规律实现生命的自在圆满。
接下来,先生切入今天讲学的正题,讲解《中庸》的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内容。第十七章以大舜“大德者必受命”为例,说明中庸之道的功用。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死后有子孙祭祀,并继承他的遗志。这些都是因为他掌握了“中庸之道”。所以“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先生在解读“德者必受命”的“命”时说。这个“命”是上天的意志。上天有好生之德;有自强不息的品质;有创造、广大、平衡的特性。一个秉承了天命的人也一定具有这样的德行、品质和特性。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像一个小太阳一样照耀和温暖的自己所在的时空。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修道到了哪个层次自己的德就能累积到哪个层次,就像《道德经》54章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其实,人生最大的福报还不是《中庸》在这里所讲的看得见的“地位、俸禄、名声、长寿”,而是“成为道,成为光,成为无限的爱与创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