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身在何方,走向哪里,祖国是我的根;故乡是我的魂;书院是我心心念念之所在。”这是我不久前在回复一位书院义工“希望您多一点时间呆在徐州,多一些课程给到书院”的建议时,写下的几句话。书院从创办至到如今,已经17年了。我的人生由“不惑”跨到了“知天命”。既然知天命,就要尽人事。顺天应人——这是我当下的人生状态。
毋庸置否,从故乡起步,弘道的路越走越远。但是无论多远,都要回归。从“有”的层面来说,书院作为一家“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机构,已经属于有缘之人,属于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从“无”的角度来看,书院作为一处圣贤的道场,是把“文化自信”落地实践的试验田。因为合道,故而久长!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几年我对书院竟有了这样的感受。确实是去书院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每一次去书院,就像游子回归故乡,又像久别的恋人突然重逢,我扑向她,拥抱她,呢喃她。我的办公室在教学区的东端,窗外就是一块狭长的园子。园子里有花草、果树、藤本植物,也有一小块菜地。
每一次到书院我都习惯到这片园子里转一转,用手机随手拍下一些景观。几年下来,竟然积累了百余张图片。现在检点这些图片,发现四季的变化都收在这片园子里了。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果真如此。曾经想为这片园子起名为“隐庐”,后来又想它原是市委大院,连着天地、大道,以及城市心脏,不合于“隐”,就搁下了。2023年清明时节,我为这个园子命名为“耕读园”,意指半耕半读或又耕又读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这些年积累的图片挑捡一部分,按季节顺序分享出来,既是对天道的致敬,又是对书院的献礼,还是对有缘者的致谢。其实,在我心里,书院最美的景观不是窗外的四季,而是窗内接续不断的朗朗书声与少长咸集的身影;是那么多爱与渴望在此汇聚成的人文之风景!
致敬中华、致敬祖国、致敬故乡、致敬亲爱的书院!
汉风2021年10月17日子夜
写于苏州静笃堂
2024年2月4日夜修订于徐州清风明月轩
【说明:下面分享30张图片,大部分是近一年内拍摄的。每6张一组,第一组为书院外景;第二至六组为书院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