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先生应邀为徐州城管系统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授课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落实省、市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压实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归口管理责任,徐州市城管局组织开展2023年度徐州城管系统及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能力提升培训。12月21日,在徐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举行开班仪式。徐州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杨怀亚等相关领导参加了开班仪式。
此次培训,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标准和要求,邀请了国学、行政执法等领域专家学者授课,全方位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养,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依法履职、廉洁务实、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国家优秀社科专家、彭城书院院长、徐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汉风先生,应邀为培训班学员做了《从国学文化看城市管理中的情理法》的专题报告。报告取得圆满成功,引起强烈反响。
汉风先生在开场时说:“城市管理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其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因此,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而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受到全体市民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我们都应该向城管工作者致敬!”他认为,国学中“道生万物”“对立统一”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城管工作正确的认知: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双方是同一体,而不是矛盾体;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是强制和被强制的关系。只有在这一认知的引领下,城管工作才能走向和谐!
汉风先生说,“城市管理为人民”的理念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以人为本”是先贤理政之本,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云“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尚书》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经文无不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城市管理应发动市民的力量,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
汉风先生谈到,城管工作最难治理的可能是小商小贩的违规经营行为。对小商小贩来说,这是谋生的需求,对市民百姓来说,是出于生活便利性的日常诉求,而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则有着维护城市环境秩序的根本要求。三者之间,有天然的矛盾冲突,但也并非不可调和。一定程度上,城管治摊和大禹治水的“理”是相通的,关键看到底是用“堵”的惯性思维还是“疏”的建设逻辑。今年以来,徐州工程学院三校区西门违规摊点林立,城管部门以疏代堵,取得了良好效果,非常值得点赞。
在报告中,汉风先生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智慧对城管工作的启示,然后对于如何实现城管工作应该实现情、理、法的交融与平衡,做了重点阐述。他说,城市管理工作,既要把握法律底线,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执法人员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认真体会当事人的酸甜苦辣。即要有执法如山的铮铮铁骨,也要有悲天悯人的百姓情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执行水平相比,当事人及公众对执行人员的作风和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法律法规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城管执法不能让人看到法律的生硬机械、不近人情。
实现情、理、法的交融与平衡,需要执法者具备更多的职业良知、更高的专业素养。这种体悟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性的存在,而更多是一种经验性的存在,不是单靠书本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依靠循序渐进的方式养成的。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因为执行工作是一种实践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在执行工作中,如何做到情、理、法的融合?汉风先生最后送给大家“五颗心”:1、真心——真心实意为当事人着想;2、热心——对待被管理者如亲人;3、恒心——一次又一次,直到执行成功;4、耐心——当事人再唠叨我们都不急躁;5、决心——有条件执行而执行不成决不罢休。
一位培训班学员由衷的说:“汉风先生讲得非常精彩,非常贴合实际,讲到了每个人的心里,现场气氛很活跃!”近年来,汉风先生曾多次应邀走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上市公司、高等院校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把民族文化自信与圣贤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无数人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