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最长的日子我们聆听大自然的足音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2023年12月22日晚,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国学书院书院——彭城书院,在明伦堂举办了创院以来第400场节气茶会讲学活动。书院的肇建者、国家优秀社科专家、著名文化学者汉风先生,进行了《徐州冬至民俗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的专题讲座。先生用“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八个字带领大家简要回顾了书院走过的17年岁月。他说,书院的发展壮大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先生代表书院表达了对所有爱心人士的感谢,尤其致敬来到茶会现场的史一然、朱旌德
为何要举行节气茶会?在先生的随笔《大自然的足音》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先生说,节气是大自然留给人间的足音,是季节转换的脚步,我们只有静心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才能更好的融入自然,实现天人合一。听着视频中如此青春而又美妙的声音,观看视频中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四季更迭,尤其看到自然界的万物生发,一个个生命破土而出的坚强,现场的所有观众都被温暖和感动到了。大家不由得感恩天地,感恩大自然,感恩华夏祖先的智慧,感恩书院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
在当天的讲学中,先生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徐州冬至民俗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第一、祭祀祖先。冬至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冬至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并流传至今。在这一天,人们会为祖先准备丰盛的祭品,燃香、烧纸、叩拜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繁荣昌盛。冬至祭祖是家族成员团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家族成员会齐聚一堂,缅怀先人功德,增进家族感情,凝聚家族力量。一代又一代遍计迭加的信息数据,暗藏着我们穷尽生命想要追寻的三个答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通过祭祀而呈现的个体与家族的连接方式,能让我们有回归来处、溯本追源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第二、数九与画九。为了度过漫长的寒冬,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数九”和“画九”的方法来消遣。数九,一般从冬至日开始,当数到第九个“九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果说“数九”属于普罗大众度过严冬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九九消寒图”便雅致起来,更适合文人雅士。九九消寒图形式多样,有画字的,有画梅的,有画柳树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画里面一般都有九九八十一个元素,比如八十一片花瓣、八十一个笔划等等。九九消寒图一般是先画好整体的素图,然后每九天涂一个颜色。还有的更直接,在一张纸上将八十一个圆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个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一圈。涂时视天气情况,遵循“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口诀记录天气变化。”这看似简单的数九,其实体现了古人的勤劳和智慧。
第三,吃饺子。先生说,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时,看见很多穷人因冻伤耳朵而死亡,十分心痛。于是,他便用羊肉、辣椒和祛寒药材等食材煮成了“祛寒娇耳汤”,分发给人们饮用。这种汤具有祛寒和暖身的功效,人们喝了之后,耳朵不再冻伤,身体也暖和了。后来,人们便在冬至这一天模仿着制作这种“祛寒娇耳汤”,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饺子。先生强调,我们在这一民俗中要体悟“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满怀慈悲”的情怀。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探索。
在茶会的最后,先生说2024年新年将至,让我们为新年祝福:愿您头顶有星汉灿烂,心中有道德律令!愿您在新的一年里,福运连连,事业有成,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笑口常开!让我们共同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让我们共同“弘扬传统文化 温暖世道人心”【文图/2023级国学班新闻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