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莹老师的重磅文章:遇见子衿学堂的雅致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由于散文集《懒画眉》的缘故,我结识了徐州彭城书院的掌门人汉风先生。当我第一次走进彭城书院的时候,在书院的外面就被古朴的民国味道的老院子吸引。驻足极目,“彭城书院”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殷润地散发着缕缕书香,和着阳光的味道和高低错落的诵读声,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好远好远……我想着,那时的先生应该是一袭长衫,手持一本线装古书,在书院里为弟子们传授圣贤的智慧……
当时汉风先生正在上课,我和晓红悄悄地坐到了教室的最后,聆听先生讲课。凝神静气后,才发现眼前的汉风先生与我的想象相差不远。他中等偏高的身材,一身朝气、一双智慧的眼睛、一身麻布唐装,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和诗韵。他授课的声音不是太高,却阴阳顿挫铿锵有力,具有极大的穿透力。不然,满堂的弟子怎么会这样认真听课,课堂气氛怎会如此和谐恬静呢?下课后,我们就到他的办公室里寒暄聊天,那天的主题就是请他为《懒画眉》作续。后来汉风先生应邀到了沛县,游览了沛县图书馆、博物馆和汉文化景区等,又与沛县文化界的老师们畅所欲言。这一次沛县之行,让先生对我的人生和沛县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催熟了先生为《懒画眉》一书浓墨重彩的序文。
今年春夏时节《懒画眉》出版了,本应该第一时间就给汉风先生送书致谢,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迟迟没能成行。金秋时节,在秋高气爽的惬意中,我和晓红相约再次来到了彭城书院。与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样,先生依然在上课。这是一个周末的“子衿学堂”课,见我们突然造访,先生不想让我们久候,于是就随缘邀我们加入课堂。当我走进课堂眼前一亮,呀,看到的是一群雅致的女子,在先生和思苇老师的教授引领下,她们席地而坐,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时节的茶席课堂。思量感慨着“子衿学堂”的雅致,却后悔自己当时衣着太随意。这没有预约的拜访却撞上了彭城书院“子衿学堂”的雅致。这子衿学堂的能量场真是太大了,我瞬间就被感染了,顾不得一身俗气,正襟端坐在课堂里聆听先生授课。
其实,“子衿”两个字就早已让人情愫盈怀;“学堂”就更让人一下子回归到古朴和自然,仿佛看到古人从《诗经》里走出来,麻衣布裙,吟诵着美妙的诗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些《诗经》里年轻的情愫,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在今天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境界。传统文化带来的意蕴,给了世人许多的畅想和留恋。正如眼前“子衿学堂”的女子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用安静的心态体会和回归自然,让传统文化滋润生命。我今日一身俗气,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子衿学堂”的课堂,在秋风送爽的时候,聆听感悟彭城书院的四季茶香。
春:一年初始,万物明媚而生。一群衣着雅致的女子围坐一处,面前是淡绿色的茶布,微微透出蓝天的气韵,上面又有白色的茶席覆盖,与青花瓷的茶盏遥相呼应,互为景致。茶席上的坚果零食各具特色,点缀着春意浓浓的闲适。再看泡茶的女子,绿色的中式袍裙,一串佛系的串珠挂在胸前,端丽白净的脸庞笑靥如花,与面前的春色融为一处,与身旁的绿意互为风景。这时,此席的女子来敬茶,杯盏里嫩绿色的茶汤清新淡雅,似山野的风吹来,一口入脾,我与金秋里的春色撞了个满怀,不胜欣喜……
夏:热烈绚烂,茶香袅袅情深。几个安静的女子,同样席地而坐,面前是鹅黄色的茶布,茶布上又有一帘精雕细琢的小竹席平铺上面,竹席的一侧是梅花形状的绿色茶盘和汝瓷的茶具。碧绿色的茶盘上青竹摇弋燕双飞,氤氲的色调是意犹未尽的春末夏初,陶醉在季节的深处。竹席的两端摆放了几枝红色的小花,样子明丽可爱,有满开的大花,也有细小的花瓣散落多处,与茶席旁边香插里的香气缠绕在一起,争香斗丽。这汝瓷面前的女子们,个个面如玉,温润多情。泡茶的女子齐耳短发,藏青色的袍裙暗花氤氲朦胧含蓄,与眼前的汝瓷相得益彰。夏天的茶色浓淡相宜,热烈而安静。我看着这些秋日里安静消夏的女子,她们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在红尘浊世里安然处之?在“子衿学堂”的一隅淡然日光?
秋:天高云淡,大地收获自然。秋的茶布是淡灰色的麻布做成,上面用了天蓝色的茶席点缀。茶席上放了几个挂了霜白的红彤彤的柿子,秋天的色调在这方寸之间一下子被渲染到极致。秋席的茶点也非常丰富,与茶汤、与茶点、与柿子、与黄色的菊花交相辉映,茶盏同样是青花瓷,茶色浓淡有致。旁边的花瓶里插着盛开的菊花,黄的、绿的、紫的,花瓣温和缱绻,在秋意浓浓中尽显芳姿。挨着秋席的是抚琴的晓红,她神情专注,手下的琴弦游刃有余,陶醉在古琴声中,仿佛也被眼前的场景感染到了内心深处。我想这时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心情,在红尘之外的岁月深处,安然地享受着国学文化带来的宁静。
冬:淡雅冷静,白雪皑皑意浓。冬席是在一块白色的底布上,安放了淡灰色的茶席,上面氤氲着写意的笔墨,画风淡雅冷静,很贴合冬席的主题。远远看上去,仿佛皑皑白雪在山水间银装素裹,涤荡着红尘的喧嚣。素净的茶席上有白色的茶盏,周围还点缀着红色的花瓣,花瓶里插着一枝绿叶衬托的红豆,流溢出一种思恋之情。灰色茶席的一侧是一个形状似小船的装饰,上面还有粉色的花朵,这小小的一景让人瞬间想到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与眼前的景致可有相似之处?虽然冬天苍白,却挡不住人们对季节之美的挚爱情怀,这样的冬天哪里还有寒凉之意呢?眼前的冬席上装点了太多的情意,世界是繁杂的,这里的宁静足以让人感动此间。这宁静分明是智慧之人参透世相的表白,也是红尘禅修的淡然,世事纷扰,我自泰然处之。白雪和花瓣和红豆的组合,可以看出设计者用心良苦,也可以看出她们灵活处事的内涵和修养,给人一种冬天不再寒冷、世界真情还在的诠释和呐喊。
感谢这些温润的女子们,“子衿学堂”的弟子,都是才貌和智慧并存的贤淑女子,是《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她们拥有人面桃花妁妁其华,给了我冲动的灵感,大胆地用文字记录了此情此景。我想,她们的老师汉风先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学堂弟子们“彭城书院可以冲掉积垢于身心的世俗之气,还原一个人本应有的洁净光鲜、神清气爽。”
走出课堂,我被大家拥簇着签字,汉风先生说就在《懒画眉》的扉页上写“在子衿学堂遇见最好的自己”。我唯命是从,写下了这样的字样,却在心里有了一丝惭愧,我哪有“子衿学堂”女子们的情怀呀。这些年,终究被世俗的生活打磨的百般疮痍,那些生活中溢美的情缘,也若即若离地渐行渐远了……
回来以后,总在脑海回放在书院子衿学堂的所见所闻,那些温润甜美的面庞、那些含着草木之香的蒲团、那些红彤彤的柿子和花枝舒展的菊花、秋色斑斓的篱笆墙……何曾想在红尘滚滚的缝隙里,有这样一个可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所在。一墙之外的喧嚣似乎都成了她们浅吟低唱的伴奏,她们温润娴雅,举手投足风情乍现,这样的心境是符合“子衿学堂”的宗旨吧!汉风先生在谈及对书院这份公益事业的发展时曾说:“我们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事,不存在支撑不支撑、困难不困难。创办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就是为了传播国学思想与圣贤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在当今社会里,这样的坚持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担当的!
汉风先生和他的太太刘思苇女士,夫唱妇随,伉俪情深,总让我想起沈复的《浮生六梦》里的场景,在看似普通的寻常家院,他们伴着四季时光,一起守候在传统文化的最前沿。对那些细碎的日常里的小物品、小确幸,常怀欣喜和感动之情,虽与日光万物匆匆擦身而过,却用常人不能有的情怀记载了岁月里的自然和美妙。彭城书院正是在这样的情怀和初衷里坚守至今,怪不得汉风先生被评论界称为是一位“站在历史的屋檐下透视未来的作家”。他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诚信之人,现在的彭城书院早已经成为传播国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圣地。
那些在周末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女子,当坐在“子衿学堂”的时候,她们的心境一定是阔达的吧。置身在深秋,伴着菊香,在红叶硕果的香氛中诵读诗词歌赋,给了自己一个最好的人生遇见。我有幸邂逅了“子衿学堂”,也给自己颓废的思维一个重新起航的动力。世相凉薄,我自温暖,做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给薄凉的社会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向善的力量……
【作者简介:陈莹,祖籍江苏沛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艺术,曾在《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家》、《山海经》、《海外文摘》、《散文百家》等发表文章。著有散文集《琴心》、《青衣》、《懒画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