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子夜随笔”(141):谒范公祠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博文 |

我一直想到天平山来看您,但却怎么也没想到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这是2023年2月25日,一个平凡的周末。苏州彤日书院的创始人管馨远女士邀请我带周末读经班的孩子和家长,去市郊的天平山踏春游学。那天上午,阳光灿烂,东风熙暖。我在景区大门口下了车,馨远女士迎过来说:“大家都在范公祠门口等着您呢。”我一下子意识到,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要来拜谒这位涤荡过我的心胸、升华过我的情操、震撼过我的魂魄的圣贤先哲了。
进了景区的门,转过一个弯,就听到孩子们朗朗的书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是对所有中国读书人灵魂的拷问!我曾在少年时代的课堂上听学校的老师读过;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前听书院的弟子们读过;在夜深人静的书房里听自己的心读过。而现在,在范仲淹的故乡和他的宗祠前再次听到这些话,犹如春风骀荡、光驰万里!
读经班的孩子和家长们面南背北站在一个高大的石牌坊前。抬头望去,牌坊上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大字在旭日的映照下显得分外清晰。我相信这两句话犹如一粒粒种子播在了很多人的心田,只要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各自的人生里都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见到读经班的孩子们我很高兴,因为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人从小读经就是直接沐浴圣贤思想之光、汲取人类最高智慧,那该多有福报啊。
读经本来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教育方式,但自从1912年开始却中断了。1920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国语课全面改用白话,从此大部分读书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读经典了。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智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高了?西方人是不是因为我们充分西化而更敬重我们了?……当这些问题蜂拥而来,还未及思索,就听到孩子们的读经声停止,掌声响起来了。
“你们的声音太美了,我听到了,相信范仲淹也能听到,这天平山能听到,太湖能听到,天地日月都能听到!谢谢你们在这江南的早春里传递圣贤的声音。读经诵典的孩子越多,我们对民族文化越有自信,民族复兴的步伐也会越快。”这是我站在“先忧后乐”牌坊前,对读经班的师生与家长们开场讲的一段话。读经典一定要从小开始,因为等到长大后习性和秉性都形成了,再行施教为时晚也。与其到时扬汤止沸,不如趁早未雨绸缪,这就是古人说的童蒙养正。
范仲淹的人生充分演绎了圣贤经典和华夏文化对一个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深刻影响。他本是苏州人,两岁失怙,后随母改嫁到山东邹平朱家,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在青阳醴泉寺读书期间为了节省吃饭的时间去读书,就在晚上煮好一锅带野菜的粥。第二天清早起来,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把其分成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断齑”的典故。
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就给大家又讲了一个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年少时候的故事。有一天,范仲淹吩咐儿子用船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并在运送途中顺便代他去看望一个至交老友。范纯仁在与父亲这位故友的交谈中,知其家庭拮据,父母离世了却无钱去安葬他们。他当即就把麦子卖掉,看到钱还是不够,又把押解麦子的船也卖了。这样才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后来,他回去跟父亲汇告,当讲到把麦子卖掉后还是凑不够安葬的钱,父亲就对儿子说:“那为何不把船也卖了呢?”范纯仁说:“父亲,我就是这样做的!”
当故事讲到这里,现场一片静谧,春风拂过山林,阳光遍洒心田。为了救济别人,麦子卖掉了,运送麦子的船也卖掉了。范家的仁德之风,从此之后世代相传,传了八百多年都没有衰,还有比这更丰厚的果报吗?再看眼前这范公祠两边的对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我们一起带着无限的敬畏走进范公祠,拜谒这位先贤的宗祠,参观这里的各种陈列。参观结束之后,老师们带孩子去山林里做游戏,我则引领家长们走进范氏家道传承史料馆,继续我们的研学之旅。
通过展出的史料,我们了解到天平山是范仲淹祖坟、祖宅所在处。据说,曾有风水先生对范仲淹说他家的祖宅是块风水宝地,并断言日后必出公卿。范仲淹当即决定捐出祖宅改为义学,并在这天平山麓购置粮田千亩,用田间的出产所得维持义学的开支。这范氏义学薪火相传了上千年,演变成今天的景范中学,仍在为民族培育国之栋梁。此后,全国各地也逐渐出现其他义学。范仲淹为推广圣贤教育,在邓州为官期间还创办了花洲书院,为当地培养出众多人才。在范仲淹的影响下,整个社会修书院、重教育蔚然成风,直至清朝结束也未曾断绝。
时近中午,游学结束,大家星散而去。我独自一人踟蹰于这空旷的范公祠中。记起金朝的元遗山曾称赞范仲淹 “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凭借什么成为了这样的人?——无非一颗心。这颗心就是老子所言的百姓心、圣贤心、天地心!这颗心无私无染、光光明明;这颗心日月可鉴、天地可昭;这颗心喜忧都是为了天下人,唯独没有自己!
我所敬仰的先贤范仲淹,曾去拜谒他所敬仰的先贤严子陵,并在《严先生祠堂记》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这些诗句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呢?四百年前,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植了约400株五色枫于此,从此天平山又多了一处景观。据说这里的枫叶不是一下子变成红色,而是先后呈现青黄橙红紫五种颜色。范仲淹的塑像一直立在这古枫林里。我要与范公祠告别了,待到秋风起,再来印心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