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实证的何止是“知足常乐”
参加“六实”活动以来,我坚持每天读中华经典《道德经》。每读一遍,文中的字词句章几乎都会在脑海中显现出生活的影子,有的文字警醒我,有的文字震撼我……这其中有一点让我时时铭记,就是“知足常乐”。古人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同样,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最终结果必是一无所有。所以圣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反复地强调,我们做人要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就不能贪功。《道德经》里说“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句经文告诫我们,成就了别人而让他自由自在,有了功劳而毫无居功之心。《道德经》揭示了宇宙大道、天之道、圣人之道的运化规律,内容涵盖了自然、哲学等等诸多领域。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先生经常讲,在生活的每一寸时空中修行。我在家就是妻子、妈妈、婆婆、奶奶、外婆的角色,《道德经》照样对我有指导、有帮助、有滋养。
我在家里力所能及地照顾好丈夫、孩子、孙女等。每天早起做饭,买菜,做家务,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他们作业等等。虽然退休了,但比上班还忙。有功劳吗?有人夸你吗?有人给你发奖金吗?甚至说,有人理解你吗?家人都满意吗?——答案未必都是肯定的。委屈吗?如果感到委屈,就是不知足,就不会快乐。如果想,我现在身体还行,孩子们都忙,我能服务好家人,让家庭和谐,我的个人价值体现了,这不很好吗?认识到这一点,就知足了,也就快乐了。
照顾家庭的同时,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读经典,唱歌,听音乐,去书院做义工,有机会去帮人助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无”的层面,提升自己的境界!付出了不要想着自己有功,想着得回报,顺其自然地奉献自己的爱,就会很快乐!
看看我现在的状态真不错,但在进入书院以前,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在家里,心几乎都是堵的、闷的。不夸张的说,有时真的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到了室外就要长出气,到了公园就要深呼吸,以便排出体内的郁闷。为什么?生气。看人看事生气,听到不入耳的话也生气。现在,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话仍然存在,可是我不生气了。我按照先生的教诲,换位思考,修己而不责人。我把先生的话做到了就得到了切实利益。
《问道心得》告诫我们:人的福德不够,就看不到自己有问题,就会把所有的怨恨推到别人身上。而看别人不顺眼,其实自己也不舒服。原来,对别人的限制正是对自己的限制;每怨恨别人一次,自己的生命线就萎缩一次;越怨别人,自己心里越难过,导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
面对外面的人和事,我现在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进入书院之后,我的能量不断得以提升。我每天落实“六实”活动的内容;阅读书院公众号的文章;聆听清晨寄语和问道心得;参加月末的“六实”成长会与志愿者季度成长营;不缺席福德班课程与节气茶会……这些都化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融入我的生命,浸润我的心灵,充满我的世界,心里已经没时间和空隙去装那些负面情绪。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实验故事。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做实验。在一个大瓶子里先装满石块,问学生瓶子里还能装进东西吗?学生说,不能。教授又向瓶子里装小石子,装满了。教授问,还能装东西吗?学生说,这下不能装了。教授又向瓶子里倒入细沙。结果沙子又渗进了瓶子里。教授这时说,如果我们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先装入细沙,再装小石子,最后装石块,结果会是怎样呢?教授接着说,瓶子相当于我们的人生,石块相当于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理想、信念、健康、责任、担当等;小石子是次要的东西,如事业、房子、车子等;沙粒相当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想想我原来我的人生就是弄错了顺序,心里满是生活琐事及负能量,从而装不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命状态。现在每天精力充沛,忙碌而充实,不再为生活中的那些鸡零狗碎而生气,只为追随书院增能长慧而努力。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是书院和先生使我认识到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和意义,怎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感恩,感恩所有遇见!
【本文作者为书院骨干义工、启蒙班教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