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山 记

标签:
原创旅游登高感怀自然头陀岭随笔杂谈 |
分类: 游记 |
金陵七记之六
游 山 记
文/东方冷月
继续上山。
缆车自地堡城至头陀岭全长约2350米(?),高差330米,路径随山势起伏或上或下,而最终还是要达到最高峰的。
妻和女儿乘坐一车,我单独一车。近年来身宽体胖,血脂有些偏高,便有了恐高的感觉,好在不太严重。坐在车中,开始时颇为拘谨,行了一会,方才适应过来,便有了读山品峰赏林观花的兴致。
紫金山树种奇多。——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出来了,弥漫在山腰间的岚烟雾霭飘忽不定,在太阳的映射下忽而蓝,忽而黄,忽而清澈透明,忽而浑沌朦胧,从空中观看,那漫山遍野的枝枝叶叶便有了繁复多样变幻不定的色彩。
更奇的是在浓郁的葱翠之中,一片繁花耀眼,行近才知,那是一树紫薇怒放。时到七月,百花早谢,只有紫薇,国槐,女贞,木槿等仍在做着延续生命的事业。紫薇作为行道树更多的是镶嵌着城市的风景,于这茫茫林海还能看到她的靓影,虽然不多,却也难得;同时想到:为了在密密麻麻之中争得那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这花能在彼此的倾轧攀挤下脱颖而出,凭她瘦瘦弱弱的身躯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
又看到一树橙红的花瓣,随手撷取一枝,原来是新叶萌发。顺干细观,此树枝叶自下而上,颜分五色,自深青而绿紫而淡青而浅红而橙红,艳艳如花,摇摇如舞。——这是太阳的光合作用吗?
“昂起头来,照相了。”原来已到山顶。
一架木制的大门,上悬扁额,大书“头陀岭”三字;一条山路,平整地向东延伸,渐渐掩映在山林之野。
路南有售货廊厦两间,卖煮玉米,茶叶蛋,方便面之类的,价格要比山下贵了不止一倍。妻和女儿每人一个玉米,一碗方便面。我体质强壮,并未感觉到饿,坐在一旁小憩。
上得最高处,只见几块山崖巨石仄斜而立,不规不矩,竟有各种贝壳鹅卵石融入其中,印证了沧海桑田。
巨石之后,背荫之处,一座铁铸佛像笑咪咪地注视着前来参拜游览的芸芸众生。像为弥勒佛,南京园林部门用了将近百吨合金铁水现场浇注而成,号称江南第一坐佛。
我并非释家弟子,却也读了几篇本愿心经,谒过不少禅林宝刹,这里有太多未知的境界。。。佛海无边,有缘即渡,人心向善,向善即佛。身在弥勒身边,不知怎地却突然泛起这样的想法:“你也拜弥勒,他也拜弥勒,心中有弥勒,自生真快乐。”
这是一悟之得吗?
呵呵,莫非自己些微着相了?
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岳飞之孙岳珂咏布袋和尚的四句偈语:“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只是在这个金钱权力至高无上的经济社会,无布袋时想布袋,有布袋想大布袋,金布袋,官布袋,战战兢兢,负重而行,甚至被累死,被压死,被捧死,被棒死,却又有几人能真的愿意放下布袋?!
一条黑龙自北坡山腰畔顺山势蜿蜒而上,其身或在明处或在土石之中,视之在路左,再看在路右,波浪起伏,动态昂扬,其首来到铁佛脚边,其意也是听禅悟道解惑吗?
我践龙迹下行,在路西看到了摩崖石刻,有佛像,有诗词,有题字,只是字迹太小,模糊不清,无法识得清楚读个明白;
来到黑龙的尾部,山体一派潮湿,泉水在山壁间滴嗒渗出,汇成小的流水又消融在山体之中,空气中便有了绵软温柔之味,风也似乎清凉洇润了。
有心去寻找黑龙潭,看看黑龙的出处。回首看峰,却已走出好远,不知下边的下边还有多少下边,还有多少弯弯山路石径,便只好把那寻幽揽胜的心思暂且搁下,转身上山了。
站在最高处,举目西南望,南京城犹在虚无飘渺之间,几处地标性建筑若隐若现。禁不住感叹:站在高山之巅,方知自然之神奇雄浑和博大幽深,有人说进山知身微,作为一种心情,有它尊重自然谦逊的情理;记得去年登高诗中,我曾写过:“神游万载人一粟,放眼千山心最高:”作为一种心境,却是一种发奋昂扬的境界。
放眼北眺,想着看一看长江自西南而北东的浩浩汤汤,惜无法看到,却看到了一条黑龙般逶迤而来的城墙,记录着六朝古城的兴衰,再看看身边巨石上的贝壳化石,便有了世事无常,人生蜉蝣,逆水行舟,不进即退的闪念了。。。。。
一对广州来的恋人,和女儿言谈甚欢,女孩热情活泼,男孩木讷少言,知其一路东来,准备游遍东部的几个省份,为他们的新的生活增加新的体验新的积累。祝福他(她)们!
再坐缆车下行。
竟忘了买那张上山时的拍照。
心态放松了,重读沿途的风光,竟看到了几丛翠竹。
恍惚如在昨日,第一次来爬紫金山时,正当阳春三月,竹笋初生。有南方同学采之,回校后偷偷放在饭盒中用煤油炉煮熟,醮酱油食之。平生第一次品食鲜笋,只觉美味异常,竟然认为天下最好吃的莫过于此物。后来在早市中见有卖鲜笋的,买来试之,虽觉仍然好吃,却吃不出当年的感觉了。
起点也是终点。
步行下山。
山路紧伴城墙,狭隘且车多,便在路旁的沟涧之中修了栈道,水泥为墩,木架为梁,行走其上,回声清脆,颇具诗情的逍遥快意。
悠悠然正陶醉其中,突然大雨倾盆,好在已到公交车站,却也淋了些雨水在身,天,竟凉快清爽了许多。
先去购明晚回程的车票,今晚还有同学来访,打的走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