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文阅读到群文阅读

单文阅读到群文阅读
张建超
http://s10/mw690/001v8tM8zy7bO1dnQXT49&690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大法,从课程形式及目标到教什么、怎样教、教的程度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建议。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其中并没有所谓的群文阅读(或组文阅读)的提法,有的大概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的教学建议以及每个学段课外阅读量的规定。同样,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群文阅读之类的名目。每天六节,在校六小时,给学生支配的不超过四节课,并且还提出了书法、环保、廉洁自律等要进课堂。作为教学改革指挥棒的各类考试仍是以单文为主,起码从表面上没有给群文阅读以成果展示的空间。在规范化办学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属于长期利好的群文阅读教学,地位显得很尴尬,有时候不得不通过改头换面来得以生存。因此,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自觉的行动,没有一如既往的坚守,群文阅读之路就不会走得更远。好在有一批如大家一样的坚定的研究者兼实践者,在坚守和扩大着这块阵地,所以才使群文阅读的的星星之火逐渐燎原。学生不会忘记大家,家长不会忘记大家。
从单文阅读到群文阅读,看起来只是我们在课堂上的一点小变化,实际上是语文课改迈出的一大步。当国家或地方教育教学管理层面还没有将群文阅读提到应有的高度,当群文阅读的教学时间还只能从语文课程中去挤出来使用,能够帮助我们的就只能是自己。在当下,研究群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对各类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下面,我就结合增量阅读实验经历,谈谈我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整体规划:快省多好四步跨,课外阅读课内化
我们于2011年1月开始进行“课内增量阅读”实验。所谓的增量,就是介于常量和海量之间,属于量上增量,是保底基础上的增量。我们是借鉴海量阅读经验但又区别于海量阅读的实践,最大的不同有三点:颠覆教材、重新规划与以本为基、有序增量;以韵语内容为主与以主题下的群文阅读为主;以对所学内容的测试为主与将课内外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的阅读等级评定为主。所以很多老师认为增量阅读更接地气,专家也评价其为有根的阅读。
我们以“快省多好四步跨,课外阅读课内化”为路径,做了四方面的探索:倡简务实,快教课本,提高效率;重组时间,分块实施,整体推进;形式灵活,多向阅读,课内增量;提高兴趣、积累方法,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保证常量、落实增量、追求海量”的预期目标。
二、分步推进:1=1、1+1到1+N
关于群文阅读教学,专家给出的对策是1+N,即由一篇课文带多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实际上,这是理想化的一种方案。增加的阅读内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多,而我们的时间则是一定的,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对课文学习造成冲击,即1+1小于1或等于1。对于多数老师来说,能做到1+N还不容易。
我们的做法是1=1,再到1+1。
1、第一步:1=1,实现第一次增量。
传统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及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选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学生是如何自学的,效果如何,都在四十分钟之外。但在增量阅读的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第一课时或第N课时的字眼,也就是一节课要完成以往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
1=1,必须要算减法,或者连减。但教师自己做减法,常常是不肯忍痛割爱。怎么办?我们是先加后减。先将几个课时的任务放到一个课时来完成,这是容量的成倍增加,而一节课的时间是一定的,有“增”就必须有“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减去语文课堂上低效和无效的环节及内容,例如,随意性的导入、相互重叠或相互矛盾的问题、和学习没有多少关联的练习、套路式的评价、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等。还有一点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改变以往平铺式的由字词到句段篇、由读对到读好的逐层推进的做法,整体规划四十分钟的学习时间,设计复合型的练习,丰富学习过程。
为了落实1=1的初级目标,我们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建议:
一篇普通的课文必须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可以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但不能过高估计预习效果。
每节课最多只能提出两个主要议题,分别是关于内容和写法的,这与编者的建议是一致的。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少、慢、碎、差,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教师的问题过多,特别是确定性问题较多,群体无意识的问题更是随意。问题少了,学生的空间就大了。
课堂大的环节就三个:即自主读识、合作读议、积累运用。贯穿三个环节的主线就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主体就是学生每个人。
教学时,尽量做到“四化”:强化识字读文,做到人人过关;弱化分析理解,尊重学生个性认识;淡化思想教育,寓教于阅读感悟之中;深化增量阅读,根据实情,适度拓展。
课堂上要关注五个点:选准起点,明确终点,抓住重点,解决难点,突出运用点。
2、第二步:1+1,实现第二次增量。
减后再加。由于缩短了课本的教学时间,每周能节省出至少两节课来,用于学生课外阅读。于是,我们开始有序地进行阅读增量。
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形成了4+1+2的时间格局。换句话说,我们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周一到周四为有效的课本教学时间,周五专设为“快乐阅读日”,阅读由课本生发开去的课外相关内容,周末及节假日开展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这样就将学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融为一个整体,逐步引导学生做到快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爱读书;读大书,做真人。
课堂结构上看,就是三环节的放大。同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尽力发掘课文和拓展文章的联系点,做好“+”的细节处理。
(2)时间安排上,以30+10为宜。
(3)将三环节放大到1+1课堂,整体进行设计。
课例一:《海上的日出》
选文的出发点:为什么我们朗读起来都很激动,但作者为什么通篇不用“!”?有疑就有兴趣。
研读发现:作者在给无锡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回信中谈到这个问题,巴金说,至于“背景”、“心情”等等,请你们参看《海行杂记》第二节《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同一个作家,同一本书,有着紧密的联系。
处理结果:课文,了解日出的奇观;拓展研读,体会作者感情,将自然现象和社会背景适度地联系起来,深入领会奇观的含义。
课例二:《落花生》
疑问点:为什么父亲让孩子学习落花生,而不要学习苹果之类?我们不能讲体面?
研读发现:时代背景,许南英离开台湾。这是特殊背景下的正确选择。老舍作为许地山的粉丝,他在十几年之后也写了同名作品,其观点就不完全相同。这其实是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
处理结果:读课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阅读另一篇《落花生》,逐步领悟写作方法,学习做人道理。
3、第三步:1+ N
围绕一个主题,用一篇课文,带出一组文章。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这里的“1”可以作为引子,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
案例:“母爱”,四首古今诗歌,三篇中外文章。容量较为合适,选文角度较为多元。
理念:①有主题,但不搞主题化,不能生拉硬扯。仁者见仁,这只是一个松散的组合,每一篇文章犹如砖瓦,不同的人会派上不同的用场;②不能为了增量,而剥夺了任何一个人阅读内容的权力,每个人都要和每一篇文章对话;③要渗透和学习阅读的方法。不能将读书降格为看书。
处理: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即行路。由拍照、分享中领悟阅读的方法,即概括与交流,贯穿课堂始终。
②为了阅读《淡淡的茉莉》,学生有较高兴趣去读《茉莉》。同时,开始了抓重点句的练习。
③三篇文章分两次推出,还是着眼于学生的阅读现状及用方法和巩固方法的考虑。三篇文章都是故事类,阅读也如行路。
《淡淡的茉莉》感人场面:爸妈在医院病房的情景。能发现是第一步,能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是第二步。如妈妈为什么“微笑”?爸爸称职吗?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不是转述作者的观点,而是自己发现,并和作者对话。
另外两篇一并下发,分别交流。就是训练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比较和处理能力。有了前文的练习,从《一颗豆粒》中发现重点不是难事,难的是对“死”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了语言的运用,用成语来表现当时的处境。为了理解妈妈为什么把“一颗豆粒”作为护身符,又退出了夏衍的《种子的力》,给了学生课外阅读一个方向的提示。《月光启蒙》内容浅显,没有必要反复阅读。而是让学生两次转换角色,体会母爱。期间,也给学生推荐了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
④《寄母亲》与前几篇不同,是直接抒发感情。我将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就使阅读增加了吸引力,学生只有研读了,才能模仿。而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安排笔练,也是不少专家的做法和建议。
⑤卡片是奖品,也是练习卡,更是给母亲的感恩卡。
三、参考资料:《随文增量阅读1+1》
1、主题螺旋上升,和课本基本同步;
2、文章选自课本,属于精华荟萃;
3、版块设计合理,可以自己组合使用;
4、《读老子学成语》是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凭借。
http://s3/mw690/001v8tM8zy7bO2mUL0m32&690
http://s16/mw690/001v8tM8zy7bO1fIsRFdf&690
http://s13/mw690/001v8tM8zy7bO1gs2okec&690
http://s15/mw690/001v8tM8zy7bPGjC3T05e&690
http://s14/mw690/001v8tM8zy7bO1iIUpf9d&690
http://s12/mw690/001v8tM8zy7bO1ljBb5d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