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课外阅读的建议

(2015-10-23 12:53:22)

在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进会上的发言(摘要)

张建超

在教体局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研究和实践下,“增量阅读”已经被打造成我市小学语文的一张名片,我们的经验正在走出灵宝,走向全国。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郑国民教授说:“小学语文‘增量阅读’,轻松打开小学生课内语文和课外语文的通道。”全国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郑明江说:“增量阅读旨在充分刺激语言直觉,有效培养良好语感,增的是学生的知识数量、学习质量和语文能量。”《中国教师》、《新课程教学》等杂志连续刊登了我们的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的文章。

增量阅读是我们的首创,保证常量,落实增量,追求海量,我们认为它是有根的阅读。以课本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以快省多好为步骤,在五年来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了或者正在做着三件事情,一是快教课文,解决了时间和空间问题;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两套读本,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三是根据教体局关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我们又着手解决和完善阅读指导的方法问题。

关于快教快学课文,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没有这个“快”做前提,任何阅读的方案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一节一篇,不留尾巴,是课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四化(强化自主读识,弱化分析理解,淡化思想教育,深化增量阅读)三段(自主读识,合作读议,积累运用),避免“随意”是快教课文的保障;顺瓜摸藤,学用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快乐阅读日”的建立,是一所学校及教师对快教课文自信的展示,也是用最好的行动对增量阅读的响应,希望各学校按照局里的要求,在课表上将这个标志性的词语显示出来,并且上下齐心把这个时间用足用好。

《语文课程标准》给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的关键词是多——好——好——多。教体局领导高瞻远瞩,慎重选择,提出了有质量保证的三方面的内容,即以《随文增量阅读1+1》为主的群文阅读、以《读<</font>老子>,学成语》为凭借的《道德经》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的书目。并且整体规划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力求做到四方兼顾,多本并进,不走形式,追求实效。对于前两种,我们现在推荐使用的都是电子课本,利用学校的已有电子设备可以正常进行。到了元月份,出版社就能通过新华书店和网络向全国发行,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自主选购读本,就能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听取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了不同阅读课型的一般教学模式,并将其中两项内容纳入第二届一师一优课中。群文阅读:创设情境,自读互助,合作交流,主题提升;《道德经》阅读:复习巩固,成语释义,增量阅读,增量发现,拓展提升;整本书阅读:由外及内,整体规划,先读后教,有知有悟,学会方法。

“实施细则”提出了课外阅读评价的建议,在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的试卷上要有所显示。这样做是要引起我们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决不能因之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命题时,我们会以灵活的形式和内容来检测,注重阅读的面和量的积累,不会出难题、怪题、偏题,评卷要求也会较低。只要能和学生一起读了、想了,说了,就一定不会在这方面跑分。

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通过活动来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带动和促使全市各小学都能重视阅读、享受阅读、受益阅读。豫灵的希望小学、函谷关中心小学等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验小学的段校长亲自带领骨干教师去林州学习阅读经验,会后,所有学校都要迅速行动起来,齐心合力抓落实,扎扎实实搞阅读,力争用两个月时间的努力,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相信会在预定的十二月份“增量阅读成果展示会”上有一批好的学校和老师出现。

在编写两套丛书的过程中,有张凤英、杨君等十几位老师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可以对教学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我们还建立了“增量阅读研讨群”(106377061),能够进行即时的交流,各学校及老师要用好这一平台,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还有很多老师对课外阅读情有独钟,希望能够积极实验,力争成为引领和宣传我市课外阅读工作的骨干团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从“全民阅读”到我市教体局的“指导意见”,这都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创造了大而好的环境,“增量阅读”的阶段成果,也将为深化课外阅读提供借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行动、行动、快行动,落实、落实、真落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