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学研讨会总结
(2012-09-28 16:52:15)
标签:
教育 |
小学语文群学研讨会于 9月28日在市二小举行,来自各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先是由市二小的赵琼、刘娜和市一小的张秋静三位老师上了识字写字和习作教学的研讨课;接着,实验小学的张淑娟、市三小的赵冬娟、市二小的来金平、市一小的王静等老师先后发言,围绕群学主题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交流。不少学校还以文字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群学的认识和有效对策;最后,教研室的张建超、赵飞燕老师分别以《如何在自主性较强的课型中开展群学活动》及《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为题,部署了本期的学科教研工作。会议主题突出,安排紧凑,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群学”在识字和习作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阅读教学中读议阶段话题的设定和落实是“群学”的重点。那么在习作和识字课上如何组织群学,两位老师用其实在而创新的做法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群学”在各种课型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群学”应放在对识字方法的探索和成果的交流上。
赵琼老师在教学《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时,突出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以识字来带阅读,借助阅读环境提高识字的质量。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群学活动,一是小群学,组内交流对词语的认读和组词,内容相对简单,按照每个组员及内容的顺序进行,给所有人以同等的机会,起到了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大群学是登“生字金字塔”,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老师在设计时颇具匠心,由易到难,分类排列,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期间起到了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互教互学,不仅学到了更多的识字方法,而且结合语言环境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2)习作教学中的“群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阔思路、丰富材料、张扬个性。
习作课上的群学要把握好一个度,用好了能促使个性化的正向发展,用过了会导致千篇一律结果的出现。刘娜老师的习作教学也设计了两次群学活动。先是大群学——交流“我眼中的美”,这个话题是对单元主题的拓展延伸。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但这些能不能成为习作的素材,多数学生比较迷茫,这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帮忙。所以,这个群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大范围的交流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更多的学习储备被激活,更多的素材被取舍。教师则顺势进行归类整理,这就为学生个性化在习作中的体现做了扎实的铺垫。第二次的群学是一个变式的活动,让计划写同话题的学生临时分组交流写法,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素材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怎样来表达是共同需要的,所以,这时的群学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习作,还是为习作而寻找适合的内容,这是我们在习作课上要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张秋晶老师以教学《收获》的习作为例,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她从引导学生畅谈生活入手,设计了全班的群学,表面看是大家无所顾忌地围绕一个话题畅所欲言,实则是在进行习作材料的大交流。由美景图到回忆自己看到的实景,再到个人参与的实际经历,学生的已有经验被充分激活,表达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然后,她才进入选题习作阶段,由易到难,有效地解决了同一主题多个题目如何教学的难题。在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习作方向和材料后,怎么才能表现得更好?于是,张老师又安排一个小群学,让学生再说说自己的设想,再听听他人的建议,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会增加收获,写了一篇,明了了多篇,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口头交流是群学的常见形式,对于学生较多的班级,文字交流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形式。赵老师在读练提升环节设计了复合型的练习题,既有写字的实践,也有积累运用的因素,如果后面再安排学生分组交流,一定会扩大学习成果。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接下来的修改也需要不同形式的群学,希望三位老师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把群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二、小学语文“群学”的一般策略。
“群学”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群”有大小之分,小组是相对固定的基本的学研群体,班级展示交流是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群学”。
“群”的建立,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对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来说,会更受学习者的欢迎,也会更自然、有效。
1、个体学习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每个学生都是“群”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群学”一定是建立在个体有效自学的基础上,否则,群学就成了放群羊。只有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才能在“群学”中出现群情激昂、思维碰撞的现象。
2、学生间的多向对话是群学的主渠道,师生对话只是群学的形式之一。在两种特殊课型上,教师的“指导”之风仍然盛行,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性学习的角色。从今天几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欣喜地发现,“群学”在这里还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的,但前提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我认为,教师在多向对话过程中要敢于“退缩”,要学会倾听,弱化自己的影响。在群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尽量“慢半拍”,不要急于“收网”,丰富和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教师还要扩大教学视野,合理布局言语中心,让每一个角落都能绽放智慧的花朵。
3、“群学”的内容要有价值,有挑战性。根据学习学段特点,合理搭配确定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比例。好的读研话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紧扣课标、非一个人所能为的内容。
4、“群学”要用好个体差异这个宝贵的资源。由于“群”内学生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就为群学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合理地安排他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私塾教学到班级授课制,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更为班级授课制锦上添花。这次研讨会传达了较明确的信息,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留下了今后研究的课题,与会者一致表示,要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努力为我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