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位年轻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2009-10-12 15:02:49)
标签:
教学评点杂谈 |
分类: 教育 |
许静静,城关镇建设小学一位年轻的教师,素质非常好,我于10月10日我听了她执教的一节课——一年级的《小小的船》。她紧紧抓住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课堂上组织一年级学生时有很多有效的招数,较为科学地安排了一些环节,学生兴趣较高,任务完成得也较好。下面是我对课堂上主要环节的记录和想法,还提了几点建议,或许对其他人有些启发。
一、基本程序及评点:
1、谜语导入。过渡: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适时使用了语文天地里的内容,巧妙地引出了“月亮”。生说了自己的个性认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2、读课文。(1)听录音;(2)学生自读;(3)教师范读;(4)学生展示读;(5)同桌互读。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在语言环境中把生字读正确的问题,读书形式较多,在和生字的多次接触中,学生基本能够完成任务。但形式单调,落了俗套。
3、识字。(1)出示单个字,学生认读;(2)开火车读.;(3)生字放在词语中出现,并认读。
既然我们先引着学生进入到一个故事、一个画面中,要过渡到识字上,就要注意顺势,要采取缩小语境的方法,可以先让生字拉着它的小伙伴出来,学生认认,再出示单个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在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字和词语时,也要研究时机,最好是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借用绿色通道来学习生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点拼音基础的学生,可以看拼音认汉字,二是实在不会读,还可以很方便地回到课文里去。
4、初步理解读书。(1)老师画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找出“两头”,师标出“尖”字,使字词和图画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读“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然后拓展:月亮还像什么?学生说出了香蕉、西瓜等。儿歌描绘了一幅很美的意境,就是围绕弯弯、闪闪、蓝蓝等来写的,我的想法是先让学生赏析,体会意境,尽量不要把话题引开,如果出现了香蕉、西瓜等,就明显破坏了意境。
5、整体感知。齐读,表演读,唱歌词。
这些做法都不错,学生喜欢形式,也就达到了熟知内容的目的。
6、拓展:假如你也坐在上面,会看见什么?
放在理解阶段,这个问题提得不很合适,因为课文上说的是“只看见……”。
7、课外作业:(1)画星空图;(2)背诵。
第二个挺好,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是我们要长期做的一项工作,但第一题不太合适,学生对星空了解甚少,难以完成,即使做了,对学习本课作用也不大。
二、几点建议。
1、把“语文天地”里的两个谜语都使用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顺势引出单元主题: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五单元——太阳和月亮。尽管是一年级的教学,也要有单元教学的意识,采取渗透的做法,使他们逐渐理解主题。
2、读课文。在好些时候,我们的老师都采取比较单一的做法,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常见的引导就是我和他比,老师和学生比,男的和女的比,小组和小组比,利用学生竞争心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真的读起来,还是比较单调。所以,我提出这样的建议——
(1)听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认真听了,知道是月亮,也就由单元主题过渡到了课文。
(2)你能利用经验,把这首儿歌读下来吗?没有老师的帮助,只凭学生自己的知识,如果能读下来或者基本读下来,那么,自己对自己的鼓舞就很大了。即使读不下来,老师也能从反馈来的信息中知道自己的教案改怎样调整,这就是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在操作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一遍,给不同的个体一个自由度,可以读多遍。在读这首儿歌时,要特别注意“只”的读音,因为此前,学生从“六只小鸡叫喳喳”中知道是一声,这里的三声就要指出来,告诉他们这是多音字。
(3)展示读书结果。学生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其结果也很可能是令人满意的。让成功去感动学生自己,在同伴鼓舞的作用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老师范读,使学生知道自觉调高目标,知道还要努力,才能读得像老师一样流畅和有感情。同时,也是继续正音的过程。
3、识字写字。从词到字,缩小语境。如上面所说,用好课本资源,如果真的用多媒体,最好用醒目的楷体字。另外,写字不要忽视了,把内容分解到每一节课,第一节可以只学两个重点笔画和“小”,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要做好示范,要看学生自己的仿写。
4、再读课文,简单理解。(1)问题:再读一读儿歌,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会只言片语地说出一些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把相关句子读出来。既是读书,也是理解,一举两得,整体推进。(2)听读,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表演读,唱歌。(4)背诵。有了上面的做法,背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真的还背不下来,课外继续完成。
5、拓展。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可以学着第一句说话,对于好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多说几句。由学到仿,促使读向写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