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六年级语文教学提几点建议

(2009-09-16 14:48:55)
标签:

教学

语文

要点

分类: 教育

昨天在朱阳二小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内容是《长江之歌》,执教的时彦科老师,在评课时,我总结了他的三个突出优点:用感情朗读作为表达学习效果的主要形式,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抓住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去联系上下文品读,享受优美的旋律和情感的熏陶;普通话标准、板书字规范,课堂上潇洒利落,透露出的睿智和阳刚之气,使学生和听课的人耳目一新。当然,我也对环节的安排和要点的把握提出了建议,例如,每一节的后四句是中心句,但不是经过学生的自学或者与同伴的合作发现的,是老师的板书代替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尽管朗读时要读出豪情满怀,但不一定非要如老师一样的高亢,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体现在感情上也是有差异的。

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特殊性,我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设想,希望老师们能在交流中进一步明了教学的一般策略,真正做到务实高效。

一、要逐步强化单元教学的意识。

北师大版教材以某一文化现象提炼出来的词语为题来编写每一个单元,其好处我们在教学中都已经感觉到了,学生更是受益匪浅。但单元意识并不是说在嘴上,或者在教学中只言片语地提一下。我觉得要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特别是到了第三学段,是不是可以在教学时先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去浏览整个单元的内容,然后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样学生就知道我们将要进入一个怎样的境地,在那里会读哪些故事,接触故事中的哪些人物,还要做哪些语文实践活动。条件成熟的可以尝试让学生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在单元内容学完后,再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个总结,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文化积累等,如果学生谈一谈对主题的认识,一定会是综合的,是有深度的。

二、初读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或者说在思想上基本形成的一点共识,这样做学生就有可能获得自己以及同伴激励的机会,老师也能较快地获得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教学预案。但在我接触的许多老师和课堂中,对这个环节要么只是形式上的安排,要么是三两个学生的展示,效果都不怎么好。相对来说,六年级学生更是有了预习的能力,有了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式,从交流的层次上看,应该比以前的所有年级都应该更高。因此,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去倾听,去归纳,去反思。不论是课前预习或课内自学后,都要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尽管可能是低层次的,但长期坚持,好处无穷。就这一首诗来说,学生会交流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猜想一下,或者说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想一下:读读小资料,我能带着一点感情把课文朗读下来,我能发现诗歌结构上的简单特点,我知道长江是母亲河之一,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如果会巧妙引导,那么,找中心句、感情朗读等诸如此类的要点都比较容易落实。

三、探究性阅读应该成为六年级学生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说,在小学第一、二学段要慎用,要选好话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了高年级则不同,要鼓励学生去做这项有挑战性的工作。问题的关键是并非所有的课后习题都适合学生探究,也不是几个学生围坐一起就是探究学习。《长江之歌》课后第一题就是很好的探究学习的话题,“课文的两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只一个 “对应”就需要读者反复深入地阅读思考,形式上、内容上、感情表达上都是对应的,例如第一节从地域上写,辽阔宏大的气势给人以震撼,第二节则从时间上写,绵延千万年,见证了祖国的变迁。第一节从母亲的温情写起,会勾起每一个人美好的回忆,第二节则跳出狭小的空间,一下子升华到无限的高度。两节的后四句相同,但感情更深沉了。几个学生一起做这件事,老师适时参与并指点,效果会更好。

同样,我们在使用课后习题或者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感,要有合适比例的探究内容。

四、用好新栏目——我的视角。

“我的视角”是用学生的学习伙伴丁丁冬冬学习后的感受做引子,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相关问题。在使用时,最好让学生去靠近丁丁冬冬,不是读他们的看法,而是在综合学过的每一个“我的视角”后,学习阅读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一个环节,交流“我的视角”。至于在《长江之歌》中学生会谈些什么,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学习实践一定能促使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有一个细节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在丁丁冬冬谈话后,还有一个空白框,这很巧妙,一是要学生站在丁丁冬冬的位置去思考,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二是经过努力学生也会向丁丁冬冬一样做得出色,用共同的期待给学生以鼓励。在学生交流前,最好也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话。

五、继续进行“日积月累”。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鼓励学生做语言方面的积累,这是文化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到了第三学段,背诵课文的要求多了,关于一词一句的少了,这个变化我们要清楚。就是词句的积累,也要精心选择,结合学生各自实际,还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表达形式,已有的专门的本子仍要用好,定时交流摘抄本也是很有效果的形式。

以上几个环节不应是固定的,根据实际要灵活安排,但都必须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不然,仍如过去那样教学,就失去了六年级特殊阶段的个性特点。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