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模糊,不乏误诊
抑郁症被视为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长期心情低落,从闷闷不乐、自卑敏感、悲观消极到悲痛欲绝乃至厌世,或伴有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
诊断依据以自评、自测量表为主,其病因探究迄今没有清晰结论。只明确了生物遗传、心理情绪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还包括遭遇应激性事件。尽管测评结果被称为辅助参考,但多数家长孩子还是视为确诊,也不会拒绝医生的用药建议。
近年来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确诊抑郁的较多。他们年少稚嫩,心智尚未成熟,情绪容易失控,或以争执冲动对抗,或以郁闷沉默示威,经常引起父母和老师的误解。尤其天性内敛的孩子,思维偏理性,敏感多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从小就习惯委曲求全。当父母打击、老师批评或同学挤兑到了难以忍受地步,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佳、身心疲惫和心情郁闷。
但这些并不具备或未到达抑郁症状程度,属于积压情绪的集中爆发或心情糟糕时偶然触发的偏激反应,多为短暂的情绪低落或即时脾气暴躁。也许这就是一种寻求关注和理解的手段,想借机尝试请假休息几天,舒缓一下紧张压抑心情。此时的他们,可能只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认同,或期待父母的全心接纳和耐心陪伴,理解体谅自己的感受并用心聆听他们的倾诉……甚至一个温暖的拥抱或真诚说一句道歉,就有可能化解心结、缓解焦虑、消除困惑。
可很多家长总是被世俗偏见绑架,容不得孩子闲散片刻,总认定厌学保准懒惰,请假等于逃避。就是无意反思觉醒、用心修复心灵创伤和恢复亲子信任。孩子上学还眼不见心不烦,天天看着就心生厌恶、愤恨责怪甚至恶意中伤。就算请假回家,孩子也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反而加重了对抗心理和沮丧情绪。
请假回家,原本是调理、休整和恢复的过程,却因为父母的盲目厌烦、敷衍对待甚至是变本加厉的深入伤害,非但得不到有效心理康复,反而还加速了抑郁进程,初心相悖,事与愿违。孩子痛不欲生,父母焦虑不堪,一直僵持到自己决定或老师建议看心理医生的地步。一份诊断证明,孩子被抑郁,老师推卸了班级管束的责任,家长夯实了否定孩子的理由,各得其所。尤其是家长,貌似焦虑心情得以缓解,实则时效难料的非正常护理才刚刚启幕。
二、诊疗乱象,恶性循环
纵观诸多来访者,特别是起因厌学,手持抑郁证明的青少年咨询案例,都由家长陪伴,看起来神志正常,聊起来头头是道,可就是已经请假休息或休学在家了。普遍存在着医者言重病情、夸大危害,患者尤其是家长迷信诊断、盲目恐慌乃至随意用药现象。假病真治,小病大医,轻症重疗,家长无奈,孩子无辜,贻害无穷。
原因有三:一是迎合了厌学叛逆又无人理解信任的青少年心理,半推半就或弄假成真。二是默契了推脱责任、懒于调教的老师私心,无论原因只要孩子心情不好,都会建议家长陪看心理医生。三是满足了急于摆脱养育不当责任和管控失利恐惧的家长心理,并借助病症概念和药力,缓解自己的无助和焦虑。
不少人称我国抑郁群体过亿,特别是近期有爆料,中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0—40%,难究出处,未敢轻信。诸多大城市心理科著名的医院预约排队都要几个月(暂不探究预约等待几个月的变数和危害),确有其事。无论根源深浅或程度轻重,仅凭量表问卷就疑似确诊加处方用药,已广为大众默许接受,尤其是监督孩子及时用药的父母,认真到神圣地步。
没谁考虑一个鲜活的健康生命,被草率冠以病症,会带来不可逆的精神抑制和心灵伤害,更无人警觉是药三分毒,特别是化学成分复杂的西药,极易造成机体受损,使得原本正常的神经系统遭到摧残。现实中许多坚持或依赖用药的孩子,出现了体态肥胖和目光暗淡状况,并且通过吃药康复如初,愉快返校的为数不多。
贴了标签就等于被催眠,厌学和恐校就理所当然、情绪急躁也越发突出甚至肆无忌惮。休学、辍学、闭门不出、居家消沉一条龙表现日益严重。从不爱讲话、不按时起床到不按时吃吃饭,从拒绝交流、不起床到父母出门后再吃点东西,再到整日卧床、昏昏欲睡、无力自制……日渐消沉到真正抑郁症状,这才是最可怕、最致命的。
父母从最初的惦记早日返校、希望按时起床到担心不吃饭,到后来的怨恨、冷漠、心疼无奈直到最终办理休学。从步步紧逼到节节败退,这恰是家长亲手造就、促使孩子的心情和症状无限接近抑郁的恶性循环过程。
一旦习惯了休学居家,孩子情绪或许可以被药物抑制稳定,有些假抑郁孩子用药后或导致失眠,医生就再处方安眠药,症状反复,药效矛盾,令人不解和担忧。另外,家长对于孩子不上学的焦虑会与日俱增,从请假到续假到休学的过程,无论对孩子的信心激发和意志恢复,还是对家长的接纳态度和陪伴耐心是一个巨大考验。
此情此景,如不借助正确外力通过改善家庭氛围、唤回成长自信和学习热情,孩子就很难再度鼓足勇气、主动出门或返校的。甚至自己也咬牙尝试过,但走在半路或看到校门,就会屈从内心、畏缩不前、败下阵来。错过快乐学习、自信生活和健康成长机会,就会偏离正常的升学求职、成家立业乃至追求成功幸福的人生之路,甚至常年居家,终生啃老,后果严重,难以想象。
三、亟待匠心,精准诊疗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打造精优产品或极致服务的精神,是摒弃机会与计谋,极端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的价值取向。匠心独运,就是专注踏实稳健,潜心研究探索,追求极致状态,积蓄专业知识,提升心智能量,然后极具创新的运用独特精巧的心思,运筹和构想秩序与环境,无为而治,润物无声,实现初心愿望。
面对根源不清、标准模糊的青少年抑郁概念,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专业咨询者,都应该抱持艺术灵动性和哲学情怀,担负起生命影响生命,热情点燃热情,信任唤醒自信的使命和职责,充分认识诊疗抑郁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走心动脑,精准察觉,慎重定义。
特别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和谐家庭环境和密切亲子关系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及时学习成长、积极调整完善、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坚决杜绝轻易焦虑、盲目求医、随意用药现象。把问题化解于性格解析范畴,消除在求医问药之前,切实保护孩子的健康身心不被误诊,不遭侵害。
第一、掌握天性,精准判断
人生来禀赋各异,性情不同,敏感程度、抗压能力和意志差别很大。经受同样的挫折和打击,心理伤害和状态干扰程度也不一样。要想精准判断,首先要从认知生命本质入手,摸清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思维习惯和心情倾向,探究其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精神遭遇和心路历程,再对照当下的心情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衡量,最终判定和区分每个疑似者在思维方式、言行特点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习惯表现或病症反应,以及外表之下潜藏的真实心理动机和言行意图。积极排除,善加引导,重点防护,对症下药,切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思想,避免陷入错诊误断和过度医疗的精神沼泽。
由此可见,长期陪伴和持续观察孩子成长的父母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和优势。最好的调整就是实施家长教育,改善家庭关系,密切亲子感情,增进理解信任,唤醒自信热情,激发重返校园走向阳光的心力。
如果面对问题,家长不及时反思觉醒、刨根问底、探究问题源头,而是舍本逐末,自身顽固不化,讳疾忌医,却一味的带孩子东奔西跑,求医问药,结果就是早晚被贴上标签,进入恶性循环直至真正抑郁,值得格外警惕。
第二、区分性格,正确把握
每个人都是独立生命个体,生来就有内向外向、胆大胆小、主动被动及乐观悲观之分。从小性格内向,胆小谨慎,敏感多虑,心理脆弱的孩子,容易逆来顺受或会强颜欢笑,出现明显反应一定是长期压抑忍耐到极限的结果。或遭遇欺辱、恐吓又无力反抗,直到心里崩溃,心理压抑导致了生理反应,如头疼、呕吐、萎靡不振、严重失眠等,一旦有了这些反应,伤害已经很深了,并且大都经历了自残的过程,这是疑似抑郁的主要群体,必须高度重视、智慧陪护或及时就医。
天生性格外向,阳光灿烂的孩子,天生心直口快不记仇,从小就通过公开和父母老师顶撞来释放心理压力,从不屈服认输,除非遭到异常强势父母的长期高压严管,或重大外在干扰,如遭到校园霸凌等,成长自信受挫,学习热情被毁,成绩落后、缺乏关注、努力无果导致破罐破摔……此类情况需要完全懂得孩子心理,耐心询问原由,智慧诱导倾诉,及早化解不良情绪,点燃热情,防患未然。
第三、精准诊疗,匠心独运
掌握了天赋秉性特征,又了解当下心理情绪,再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就能透过外表现象看透内心本质,准确断定是正常情绪反应、轻微心理变化还是严重不良状态,并依此实施相应的呵护、疏导和诊疗。
对于轻微异常或暂时郁闷,无论老师、家长或咨询者,都要本着淡化概念、松适精神的原则,及时给予特别关注和情感抚慰,接纳、体谅现实状况,理解、满足内心需求,促使其快速舒缓紧张心理、释放压抑情绪。改善心情、唤醒自信心,激发热情,摆脱郁闷,走出迷茫。决不能轻易定性、草率扣帽子和盲目求医心理专科。
对于表现严重的孩子,更要区分性格实施引导调理。原本性格外向的,就要毫不犹豫的实施赞美、肯定和鼓励,如遇敏感防范,就要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先行传递信任,建立信任感。性格内向的生来敏感多虑,渴望细心体贴,但需若无其事,润物无声,明显一改从前会引起防范和不适,误解大人很虚假。
经验证明,但凡到了问题严重地步,解决问题的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肩上。一是根源多在亲子之间矛盾较重、沟通不畅,缺乏理解、信任和安全感,二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关照孩子生活、呵护孩子心灵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身份和时空优势。
总之,面对孩子情绪低落、郁闷烦躁、厌学叛逆、恳求请假休息或拒绝按时返校等心情表现,家长要顿生危机意识,认真对待,用心感受,即刻反省,重视自我修正,不失时机的抓住增进信任和化解矛盾契机,表达理解信任,温暖孩子内心,激发生命活力。
讲求时效,重心前移,从请假之初就全力以赴,放下手头工作,进入一级战备。无条件接纳关照,全身心体谅疼爱,全方位呵护心理,善加沟通交流,清除心理障碍,耐心陪伴,笑脸相迎,甚至外出游乐放松。
而决不能心怀责怨,当成负担或累赘,切忌早晨出门还不忘叮嘱几句吃饭或学习,下班回来还得审视孩子的表现是否如你所愿,忍不住唠叨几句表达不满,不自觉的疏远感情和心距,逐渐关闭心灵交流大门,陷入冷漠僵持的恶性循环。更不能明显表示不满,恶意刺激情绪,引发争执冲突,导致严重后果或恶性事件。
整个陪伴过程,家长自始至终都不能有任何明确目的性和动机显露,让孩子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接纳、理解信任、温暖和安全感。心情舒畅,自信回归,心扉宽敞,自然就会乐于交流,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主动返校学习。重启开心学习、自信生活、健康成长程序。
诊疗抑郁,亟待匠心
一、定义模糊,不乏误诊
抑郁症被视为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长期心情低落,从闷闷不乐、自卑敏感、悲观消极到悲痛欲绝乃至厌世,或伴有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
诊断依据以自评、自测量表为主,其病因探究迄今没有清晰结论。只明确了生物遗传、心理情绪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还包括遭遇应激性事件。尽管测评结果被称为辅助参考,但多数家长孩子还是视为确诊,也不会拒绝医生的用药建议。
近年来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确诊抑郁的较多。他们年少稚嫩,心智尚未成熟,情绪容易失控,或以争执冲动对抗,或以郁闷沉默示威,经常引起父母和老师的误解。尤其天性内敛的孩子,思维偏理性,敏感多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从小就习惯委曲求全。当父母打击、老师批评或同学挤兑到了难以忍受地步,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佳、身心疲惫和心情郁闷。
但这些并不具备或未到达抑郁症状程度,属于积压情绪的集中爆发或心情糟糕时偶然触发的偏激反应,多为短暂的情绪低落或即时脾气暴躁。也许这就是一种寻求关注和理解的手段,想借机尝试请假休息几天,舒缓一下紧张压抑心情。此时的他们,可能只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认同,或期待父母的全心接纳和耐心陪伴,理解体谅自己的感受并用心聆听他们的倾诉……甚至一个温暖的拥抱或真诚说一句道歉,就有可能化解心结、缓解焦虑、消除困惑。
可很多家长总是被世俗偏见绑架,容不得孩子闲散片刻,总认定厌学保准懒惰,请假等于逃避。就是无意反思觉醒、用心修复心灵创伤和恢复亲子信任。孩子上学还眼不见心不烦,天天看着就心生厌恶、愤恨责怪甚至恶意中伤。就算请假回家,孩子也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反而加重了对抗心理和沮丧情绪。
请假回家,原本是调理、休整和恢复的过程,却因为父母的盲目厌烦、敷衍对待甚至是变本加厉的深入伤害,非但得不到有效心理康复,反而还加速了抑郁进程,初心相悖,事与愿违。孩子痛不欲生,父母焦虑不堪,一直僵持到自己决定或老师建议看心理医生的地步。一份诊断证明,孩子被抑郁,老师推卸了班级管束的责任,家长夯实了否定孩子的理由,各得其所。尤其是家长,貌似焦虑心情得以缓解,实则时效难料的非正常护理才刚刚启幕。
二、诊疗乱象,恶性循环
纵观诸多来访者,特别是起因厌学,手持抑郁证明的青少年咨询案例,都由家长陪伴,看起来神志正常,聊起来头头是道,可就是已经请假休息或休学在家了。普遍存在着医者言重病情、夸大危害,患者尤其是家长迷信诊断、盲目恐慌乃至随意用药现象。假病真治,小病大医,轻症重疗,家长无奈,孩子无辜,贻害无穷。
原因有三:一是迎合了厌学叛逆又无人理解信任的青少年心理,半推半就或弄假成真。二是默契了推脱责任、懒于调教的老师私心,无论原因只要孩子心情不好,都会建议家长陪看心理医生。三是满足了急于摆脱养育不当责任和管控失利恐惧的家长心理,并借助病症概念和药力,缓解自己的无助和焦虑。
不少人称我国抑郁群体过亿,特别是近期有爆料,中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0—40%,难究出处,未敢轻信。诸多大城市心理科著名的医院预约排队都要几个月(暂不探究预约等待几个月的变数和危害),确有其事。无论根源深浅或程度轻重,仅凭量表问卷就疑似确诊加处方用药,已广为大众默许接受,尤其是监督孩子及时用药的父母,认真到神圣地步。
没谁考虑一个鲜活的健康生命,被草率冠以病症,会带来不可逆的精神抑制和心灵伤害,更无人警觉是药三分毒,特别是化学成分复杂的西药,极易造成机体受损,使得原本正常的神经系统遭到摧残。现实中许多坚持或依赖用药的孩子,出现了体态肥胖和目光暗淡状况,并且通过吃药康复如初,愉快返校的为数不多。
贴了标签就等于被催眠,厌学和恐校就理所当然、情绪急躁也越发突出甚至肆无忌惮。休学、辍学、闭门不出、居家消沉一条龙表现日益严重。从不爱讲话、不按时起床到不按时吃吃饭,从拒绝交流、不起床到父母出门后再吃点东西,再到整日卧床、昏昏欲睡、无力自制……日渐消沉到真正抑郁症状,这才是最可怕、最致命的。
父母从最初的惦记早日返校、希望按时起床到担心不吃饭,到后来的怨恨、冷漠、心疼无奈直到最终办理休学。从步步紧逼到节节败退,这恰是家长亲手造就、促使孩子的心情和症状无限接近抑郁的恶性循环过程。
一旦习惯了休学居家,孩子情绪或许可以被药物抑制稳定,有些假抑郁孩子用药后或导致失眠,医生就再处方安眠药,症状反复,药效矛盾,令人不解和担忧。另外,家长对于孩子不上学的焦虑会与日俱增,从请假到续假到休学的过程,无论对孩子的信心激发和意志恢复,还是对家长的接纳态度和陪伴耐心是一个巨大考验。
此情此景,如不借助正确外力通过改善家庭氛围、唤回成长自信和学习热情,孩子就很难再度鼓足勇气、主动出门或返校的。甚至自己也咬牙尝试过,但走在半路或看到校门,就会屈从内心、畏缩不前、败下阵来。错过快乐学习、自信生活和健康成长机会,就会偏离正常的升学求职、成家立业乃至追求成功幸福的人生之路,甚至常年居家,终生啃老,后果严重,难以想象。
三、亟待匠心,精准诊疗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打造精优产品或极致服务的精神,是摒弃机会与计谋,极端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的价值取向。匠心独运,就是专注踏实稳健,潜心研究探索,追求极致状态,积蓄专业知识,提升心智能量,然后极具创新的运用独特精巧的心思,运筹和构想秩序与环境,无为而治,润物无声,实现初心愿望。
面对根源不清、标准模糊的青少年抑郁概念,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专业咨询者,都应该抱持艺术灵动性和哲学情怀,担负起生命影响生命,热情点燃热情,信任唤醒自信的使命和职责,充分认识诊疗抑郁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走心动脑,精准察觉,慎重定义。
特别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和谐家庭环境和密切亲子关系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及时学习成长、积极调整完善、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坚决杜绝轻易焦虑、盲目求医、随意用药现象。把问题化解于性格解析范畴,消除在求医问药之前,切实保护孩子的健康身心不被误诊,不遭侵害。
第一、掌握天性,精准判断
人生来禀赋各异,性情不同,敏感程度、抗压能力和意志差别很大。经受同样的挫折和打击,心理伤害和状态干扰程度也不一样。要想精准判断,首先要从认知生命本质入手,摸清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思维习惯和心情倾向,探究其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精神遭遇和心路历程,再对照当下的心情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衡量,最终判定和区分每个疑似者在思维方式、言行特点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习惯表现或病症反应,以及外表之下潜藏的真实心理动机和言行意图。积极排除,善加引导,重点防护,对症下药,切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思想,避免陷入错诊误断和过度医疗的精神沼泽。
由此可见,长期陪伴和持续观察孩子成长的父母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和优势。最好的调整就是实施家长教育,改善家庭关系,密切亲子感情,增进理解信任,唤醒自信热情,激发重返校园走向阳光的心力。
如果面对问题,家长不及时反思觉醒、刨根问底、探究问题源头,而是舍本逐末,自身顽固不化,讳疾忌医,却一味的带孩子东奔西跑,求医问药,结果就是早晚被贴上标签,进入恶性循环直至真正抑郁,值得格外警惕。
第二、区分性格,正确把握
每个人都是独立生命个体,生来就有内向外向、胆大胆小、主动被动及乐观悲观之分。从小性格内向,胆小谨慎,敏感多虑,心理脆弱的孩子,容易逆来顺受或会强颜欢笑,出现明显反应一定是长期压抑忍耐到极限的结果。或遭遇欺辱、恐吓又无力反抗,直到心里崩溃,心理压抑导致了生理反应,如头疼、呕吐、萎靡不振、严重失眠等,一旦有了这些反应,伤害已经很深了,并且大都经历了自残的过程,这是疑似抑郁的主要群体,必须高度重视、智慧陪护或及时就医。
天生性格外向,阳光灿烂的孩子,天生心直口快不记仇,从小就通过公开和父母老师顶撞来释放心理压力,从不屈服认输,除非遭到异常强势父母的长期高压严管,或重大外在干扰,如遭到校园霸凌等,成长自信受挫,学习热情被毁,成绩落后、缺乏关注、努力无果导致破罐破摔……此类情况需要完全懂得孩子心理,耐心询问原由,智慧诱导倾诉,及早化解不良情绪,点燃热情,防患未然。
第三、精准诊疗,匠心独运
掌握了天赋秉性特征,又了解当下心理情绪,再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就能透过外表现象看透内心本质,准确断定是正常情绪反应、轻微心理变化还是严重不良状态,并依此实施相应的呵护、疏导和诊疗。
对于轻微异常或暂时郁闷,无论老师、家长或咨询者,都要本着淡化概念、松适精神的原则,及时给予特别关注和情感抚慰,接纳、体谅现实状况,理解、满足内心需求,促使其快速舒缓紧张心理、释放压抑情绪。改善心情、唤醒自信心,激发热情,摆脱郁闷,走出迷茫。决不能轻易定性、草率扣帽子和盲目求医心理专科。
对于表现严重的孩子,更要区分性格实施引导调理。原本性格外向的,就要毫不犹豫的实施赞美、肯定和鼓励,如遇敏感防范,就要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先行传递信任,建立信任感。性格内向的生来敏感多虑,渴望细心体贴,但需若无其事,润物无声,明显一改从前会引起防范和不适,误解大人很虚假。
经验证明,但凡到了问题严重地步,解决问题的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肩上。一是根源多在亲子之间矛盾较重、沟通不畅,缺乏理解、信任和安全感,二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关照孩子生活、呵护孩子心灵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身份和时空优势。
总之,面对孩子情绪低落、郁闷烦躁、厌学叛逆、恳求请假休息或拒绝按时返校等心情表现,家长要顿生危机意识,认真对待,用心感受,即刻反省,重视自我修正,不失时机的抓住增进信任和化解矛盾契机,表达理解信任,温暖孩子内心,激发生命活力。
讲求时效,重心前移,从请假之初就全力以赴,放下手头工作,进入一级战备。无条件接纳关照,全身心体谅疼爱,全方位呵护心理,善加沟通交流,清除心理障碍,耐心陪伴,笑脸相迎,甚至外出游乐放松。
而决不能心怀责怨,当成负担或累赘,切忌早晨出门还不忘叮嘱几句吃饭或学习,下班回来还得审视孩子的表现是否如你所愿,忍不住唠叨几句表达不满,不自觉的疏远感情和心距,逐渐关闭心灵交流大门,陷入冷漠僵持的恶性循环。更不能明显表示不满,恶意刺激情绪,引发争执冲突,导致严重后果或恶性事件。
整个陪伴过程,家长自始至终都不能有任何明确目的性和动机显露,让孩子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接纳、理解信任、温暖和安全感。心情舒畅,自信回归,心扉宽敞,自然就会乐于交流,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主动返校学习。重启开心学习、自信生活、健康成长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