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英国驻沪领事馆在西姚家弄还是在新衙前路

标签:
英国领事馆西姚家弄上海史 |
分类: 历史 |
最初的英国驻沪领事馆在西姚家弄还是在新衙前路
周新民先生在《申城首个外国领事馆遗址究竟在何处?》(载《上海地方志》2013年第5期)对于1843年英国驻沪领事馆的位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辨证。作者认为,结合“上海县志”及历代地图,“Se Yaou Ken street”音译为“新衙前街”比译成“西姚家弄”更确切,更合乎学院路沿革中的旧称。作者的结论是:“申城首个外国领事馆遗址在新衙巷曲尺湾路口的东南角(今学院路四牌楼路)的如图2所示A区域的范围,即在新衙巷之南、曲尺湾之东、曲尺湾大成里之北,朱家祠堂(即西姚家弄小学、今董家渡第二小学)之西的范围内,其可信度更高。”
抱歉的很,我对于上海老城区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周新民先生的文章,我也是利用的上海方志办的网络文件,因此,在这里的讨论,并不是十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只是指出周文中的引证和结论中的明显错误。
周文中关于蓝宁和库寿龄合著的《The History of Shanghai》引文,是这样引用的:
Two translations of a rent deed are extant ,one,
incorrect ,by Parkes, the other by Gutzlaff. This shows how, “The
British Consul has now engaged to rent the Tun Chun Tang dwelling
house of Koo in the Se Yaou
注意:Se Yaou Ken street
我手头上有该书原版,原文是这样的:
Two translations of a rent deed are extant ,one,
incorrect ,by Parkes, the other by Gutzlaff. This shows how, “The
British Consul has now engaged to rent the Tun Chun Tang dwelling
house of Koo in the Se Yaou
注意:原文是Se Yaou Kea street
19世纪英国人读中文,有数种拼音法,但韵母习惯上按英文拼读方法标注。文中Koo,oo的读音一如root,读u音,声母K,为浊辅音,同汉语拼音g,K’为清辅音,同汉语拼音k。因此,Koo姓,通常译为“顾”。
Se,x音s读,是沪语的早期一种读法。艾约瑟在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中,将“西”字的读法标为si,即为一证。这不可能读出“新”音来。
Yaou 读“yao”音,可以麦都思的《英华词典》为例,下册第768页,“舀”yaou。“衙”字也不可能读成yaou。
Kea,K在早期外人中文拼读中的另一用法,通常在韵母有i或e时,K的读法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j,K’则相当于q。e在早期外国人在中文读音中的用法与i相通,如上海,早期拼写为Shanghae,后来通用为Shanghai。因此,Kea的拼读应为“家”音。(K在早期外人中文拼音中还有一种用法,即K相当于j,K’相当于k,因K音用法分歧太多,q音的写法后改为ch)
既然根据The History of Shanghai的原文只能译为“西姚家弄”,而不可能按照错误的引文译为“新衙前路”,那么,周文确定的该领馆范围“可信度更高”也就成问题了。
从原文的论述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敦春堂”是一组由四栋南北向二层楼的房子组成,后面还有几口井和蓄水的地方。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敦春堂是一个四排二层楼房的组合建筑,每排楼房之间应有露天天井,当中挖有水井,并置有水池或水缸。除去大门和通道,左右大约各有三开间的宽度。第一栋到第三栋,楼下共24间,楼上28间,合共52间。如果建筑结构是这样的话,那么它的左右应该只有围墙,并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一旦业主无法整体出租或出售,其分析不难做到,拆除围墙,各寻通道亦非难事。这样看来,敦春堂实在不是一个大型建筑,其规模根本不可能由西姚家弄一直延伸到学院路四牌楼路那里,因而在清代的地方志毫无踪迹可寻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建筑质量和内部装饰,由巴富尔在租了一年多之后,就急急在外滩寻找新领事馆驻地就可想而知了。百年沧桑,这样一组建筑分崩离析,最后无影无踪,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一定要寻找这个遗址的确切位置,那么,当地老人如果还有这个四栋排列的二层楼房印象,或者该地区旧房产档案中的示意图还存在,也就大致不差了。
光绪十年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中的姚家弄局部。图中朱家祠位置即今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今天的西姚家弄。学院路与西姚家弄间的小路在清代并不存在。
在H. Lang的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1875)一书中,也提到了英领馆的第一个馆址在Yaouka-loon,这个拼读正是”姚家弄“的上海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