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引用外文资料出处的注引问题
(2014-11-23 13:23:46)
标签:
学术规范外文注引 |
分类: 文化 |
学术论著引用外文资料出处的注引问题
学术论著引用外文资料出处,是用原文还是翻译,一直没有规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论著引用外文资料,出处基本上不翻译而径用原著原文题名。这种做法,其实蕴涵着一个潜在的假定,即阅读此类论著的人,大抵能够识读外文。
解放以后,不懂外文而搞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不少学术论著的读者面也不限于大学生。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有外文引注,基本上都译成了中文题名。如果有相应的中文译著,问题自然不大,如果没有,这样的处理结果,往往造成引文出处可能无法查核的尴尬,而这是违反学术论著的注引规范的(即所有引文,都应提供来源,可供读者检核)。
我现在比较倾向的处理方式是:外文注引,引文需译为中文,注释出处一律采用原著文字,页码和版期。在参考书目中,同样如此处理,但已有中文翻译出版的,应尽量加注中文译名、版期,加括号标识。这样做,理由有两点,一是读者可以直接根据外文书名查找原书,如果读者不懂外文,这些参考书目、注引出处,也就没有意义,题名无须译成中文。二是对已翻译成中文的论著进行标注,可供读者了解、检核相关引文,也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领域国外研究和资料的中文翻译情况。
最近十几年,有关世界史的论著或译作,大体都直接使用原著的文字标注,但已有的中文译著在参考书目不同时标注中文译名,还做得不够好。至于中国史的论著和译著,这方面的处理就更混乱一些。国内学术界应该制定一个标准规范,以便大家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