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的“大规划”与“小规划”
(2014-05-08 08:56:39)
标签:
上海城市规划社区杂谈 |
分类: 经济 |
上海城市的“大规划”与“小规划”
上海正在制定到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用地紧张已接近临界,整体规划需通过调整布局挤出土地,提高现有土地使用效益,挖掘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让居民生活、出行更为方便等等,都需要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加以解决。这次城市规划,上海市政府希望市民共同参与,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科技人员、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做“大规划”,有时不太贴近百姓生活,如果大规划出来,空间弄出来了,老百姓生活不方便了,这个规划还是失败的。
我建议,市政府在征求市民意见时,不妨先提出一些区块规划设想,这样市民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提建议过程中即考虑到市政府的意图,使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甚至意图本身是否有改进之处,市民也可以献计献策。
有些区块,已经做“死”了,在这些区块中如何挖掘空间,不妨直接让街道、市民去提方案,由专家进行优选,根据整体规划的需要和目标,形成区块的小规划。
现在上海许多“死”区块,建筑格局已经无法变动,居民区的停车已成了焦点问题,纠纷不断。这也是上海城市规划空间问题之一,解决不好,会成为困扰上海许多社区和谐的难点。如何“起死回生”,增加空间,有不少地块还是可以做文章的。
以我居住的报春路为例,有一段为绕外环的长达900米的“冤枉路”,“新梅公寓”的私家车没地方停,挤到这段路的转弯处。每天在这条“冤枉路”跑的车辆不下万辆,虚耗油料六七百升,一年下来,虚耗即达两万多升。如果把报春路上外环路的高架增高3米,下面的路道即可拉直,这条“冤枉路”就成了有效空间,连人行道在内8米宽,长达900米,就增加了7000多平方米的可利用土地,一部分用于绿化,一部分用于新梅公寓的停车用地,汽车排污量也减少,也方便了附近居民的出行。
让街道里弄的市民都来参加本居住区的“小规划”,他们真能做到“精打细算”,把许多看起来已经“死”的区块做活,挤出一些可利用土地。积少成多,也可以成为新一轮上海城市整体规划的一个大亮点。这就是“大规划”与“小规划”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