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2013-09-25 21:00:49)
标签:

研究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研究生教育

教育

分类: 学位论文

研究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昨天,给研究生讲课,没有“照本宣科”,而谈了新入学的研究生比较关切的怎么做研究一些问题,接着“无轨电车”又开到了领导能力的问题。关于领导能力,以后有空再谈。

什么样的研究生才算合格?在我看来,大体上有这样两个重要的能力标准。一是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文字表达能力。

有些研究生,入学之后就向导师要选题,我一般不给。研究的方向在考研时已经基本确定,导师再给个具体目标可以,但如何在具体目标之下发现问题,研究生应该自己独立去做。发现问题之后,要做可行性研究,即有没有可能解决。这个可行性有三点需要论证,资料是否足,能力是否够、价值是否高。足、够、高,当然都是相对的。对于研究生而言,一个好的选题,有相对集中的资料、略高于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就是“好”的选题。资料不足,不能做;资料太分散,或在国外境外,超过经济能力,也不能做。选题难度低或平,对研究生能力没有增进;难度太高,最后最不了,会有失败感;经过努力提高能力能够解决的选题才合好的标准。其中兴趣很重要,兴趣强烈,会促使你攀登能力的高峰,所以如果要对好选题加条标准的话,那就是研究者自己的兴趣是否强烈。选题确定之后,就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没有形成初步思路之前,别找导师商量,有了初步思路之后,你就有了“主见”,导师的意见才可以成为你的“参考意见”。解决问题,不可能是得到“绝对真理”,而是看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或贡献。研究生具备了这个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说,他具备了研究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本来应该在小学和中学基本解决,现在看来不行,在大学、研究生阶段都得“补课”。这种能力只能靠多写多练来提高。写文章的过程,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将思维、语言、知识、情感协调运作的一个过程。这样一种协调运作能力,只能靠训练。作者在行文时,经常会发生“写不出来”、“写不下去”的问题,其实是其中某些因素缺位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文章,也是把我们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注意力一旦集中,会很自然地“调兵遣将”,把这“四大因素”调动起来。平时多练笔,就是“多兵种联合演习”。注意力一旦集中,就马上要调动思维、语言、知识、情感上阵,作为“练兵”的契机。短篇文章,无须事先谋篇布局,跟着思维或情感走,只要思维有理路,情感有关联,文章就不会“断气”、“错乱”。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谋篇布局,其内在机理与短篇论说文是一样的。大多数作者,在文章写完之前,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最后是什么样子的。因为这“四大因素”在协同运作过程没有完成之前,你不可能知道其最后结果。我写博文,没有腹稿。写学术文章,需要做资料、增加知识、了解已有成果等等,因为没有这些东西,缺了一两个“大将”,写不成文章。写的过程中,发现“缺兵少将”,“写不下去”,只能停下来“找援兵”,“援兵”到后,再接着写下去。在论说文中,情感其实也很重要。如果说,思维是文章的脉,情感就是文章的血。中医讲气血脉,就文章而言,气就是写文章注意力、精神状态;脉,是贯通全文的思维理路;血,就是写文章时作者贯注的情感。知识、语言,就是“搭建”文章的“骨肉”。经常“组织演习”,你就知道你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四大因素”的协作顺畅,也会使你的注意力保持到最终文章写完;不互相配合,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甚至消失。

研究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研究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如果表达不好,也会影响到研究能力。这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些学位论文,研究的工作量过得去,但文章写得有气无力,文脉难以贯通,缺乏动人之处,无论是导师还是读者,读起来感到很吃力,毛病就出在作者在撰写时,注意力这个“主帅”分了神,思维逻辑不严密,对所研究的对象“没情感”。这个文章的“情感”问题,就和开始选题的兴趣有密切关系。文字带有感情,不一定都是激情,还包括行文中作者自然流露的心态、关爱、同情、尊重、欣赏、憎恶等等。这些东西,又和作者的平时的修养有着很大关系,并不是文章技巧所能解决的。“虚情假意”,文章是写不好的,写这类文章,通常只是把文章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敲门砖”。会写文章的,有时会掩饰得让人看不出来;初入此道的,如果是在用虚情假意写文章,容易被人察觉,只不过极少有人会去挑明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