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失误恐与工作程序和防泄密过度有关
(2013-06-12 09:13:07)
标签:
高考命题命题出错命题程序教育 |
分类: 教育 |
高考命题失误恐与工作程序和防泄密过度有关
前几年高考命题泄密,各地对于高考命题过程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参与命题的老师参加命题工作之后,不许上网、不许用手机、不许中途离开封闭的命题工作场所,“禁闭”时间从命题开始到相应科目的高考开始。在进入“禁闭”命题之前,命题老师只能带些教材和一些参考资料,有关部门准备了相应的图书资料,人工查阅也未必能做到。命题方案基本上是在“禁闭状态”、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命题方案也是在“禁闭”以后形成。当然,在进行“禁闭”之前,命题教师会有一些自己的方案设计,集体讨论后,会对各人提出的方案进行改动和优化。
今年高考命题出现作者的国籍弄错,珍珠港事件的年代出错,从技术上讲都是不应该的。但是,如何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以为命题组、审查组和管理部门要改变一些工作方法和观念。
首先,不要过度信任专家。参加命题组的老师,一般都是在中学专门课程中的优秀教师和高校研究机关的专家。选入命题组,本身就是对其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一种信任。但是,由于大脑记忆、专业知识局限乃至笔误,有时难免出错。所以,参加命题的老师,首先自己不要太“自信”。审查组的老师也不要对命题老师太信任。命题形成之后,命题老师要对命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全部复查一遍。就从历史命题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5W(when, where, who, what, why)都要一一复查,还有就是引文和表达的准确性、清晰度、指向性进行检查。提交审查时,审查人员也不要因为命题老师已做过这项工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是否符合考试大纲,防止偏题、难题,这些工作当然要做,对所有知识点的复查工作同样要做,有条件的,还要对命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清晰度和指向性进行测试,以保证考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误解。
其次,要改变过度保密的措施。命题教师、审查教师“触网”,自然会增加保密管理的难度。但保密工作是为了保证命题的安全进行,是为命题服务的一部分,不能损害命题工作本身。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只安装查询、阅读之类软件,监视上网过程等方式防止泄密,禁止命题教师一切“触网”的行为,有点过度了。
参加命题的老师,总的来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如果工程程序上有漏洞,或者由于保密而无法完全执行工作程序,就会出现命题出错这样的尴尬事。我对高考命题出错新闻的点评,可以用一句成语归纳:“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