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黄灯、交通习惯及其他
(2013-01-05 09:23:42)
标签:
黄灯交通习惯民族劣根性汽车 |
分类: 世事 |
抢黄灯、交通习惯及其他
2013年,黄灯成了大问题。成为大问题,是因为中国已经切切实实地进入了汽车社会,而缺乏相应的汽车文明。
昨天,因脚手术尚未康复,乘出租车回家。前面的一辆私家车在绿灯尚未变黄的情况下,在停车线前煞了车。尾随其后的出租车司机本来想加速通过,结果被迫踩了急煞车。这就是穿越黄灯将罚6分的效应。
去年在美国,儿子开车出去,我发现所有车辆到路口前,不论绿灯、黄灯,都是减速通过。如果没有信号灯,路口必停,确认无交会车辆时才缓速通过。这种驾车的习惯,看来是所有司机“传帮带”的结果。即使司机看到行人违规穿行马路,也会停车等待行人通过。
中国司机的“抢黄灯”现象,恐怕也是“传帮带”的结果。交警部门抓罚“抢黄灯”,固然有助于纠正司机的错误驾驶行为。但“抢黄灯”的错误驾驶行为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是交通另一方的“抢黄灯”行为造成的。
在上海,我每次过马路时,总是看到等候过马路的行人、自行车在对面交通灯变黄之时,即起步过路。这样,对面的“抢黄灯”车辆急驶而来之时,难免引起交通事故。从这个角度看,行人、自行车的“抢黄灯”行为责任更大,因为对面“黄灯”时,这里还是禁止通行的“红灯”。我第一次驾车在雨夜过马路时,就遇上这样一种尴尬:黄灯亮起时,我的车已经过了停车线准备大转弯,但左侧的行人、自行车、助动车已经到了路中央,封住了我的车路。我只能停下车。接下来,对面直行车辆更是急速而过,我成了堵路的障碍,只能小心奕奕地退行。交警开始向我走来,不过他犹豫了一下之后,又转身走了。我想,当时如果我加快车速转弯,并不属于“抢黄灯”的违规行为,但冲撞已经到路中央的另侧自行车、助动车恐怕在所难免。
黄灯问题,从技术上说,我建议在红灯转黄前闪烁五次,以便驾车人准备通过或缓停。从交通习惯上说,既要纠正驾车人的错误驾驶行为,也要纠正行人、自行车和助动车的错误交通行为。不然的话,即使车辆在符合黄灯通过规则的情况下,仍然会造成交通事故。毕竟,黄灯只是交通警示信号,而非禁止信号。这个警示信号的用意是提醒已过停车线的车辆快速通过,而非缓速通过。在交通另一侧的行人、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快速通过不会引起交通事故;但如果不是这样,这个“快速通过”的警告,难免成为违规交通行人和车辆的催命符。
大前天,开车见绿灯过马路,竟然看到有位女同胞开着助动车,毫不顾忌己方的红灯禁行信号,就在我的车前面大摇大摆地开了过去。我想,让她把钱包交给我保管肯定不干,但她怎么竟把命交给我“保管”,真有点想不明白。上个月,同事走在行人道上,竟然被一位开助动车的人撞倒,造成腿部刖骨粉碎,开车人被将要面临的巨额医疗费用和赔偿吓得哇哇大哭,弄得我的同事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人啊,什么时候能否丢掉一个“抢”,尊重规则,我们的社会文明就成熟了。从行为方式来说,抢黄灯、抢土地、抢房子之类,有其共通性,就是不尊重规则。“黄灯”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不是个问题,到中国就成了问题,恐怕多少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点关系。小民百姓,抱怨官府不守规则;官府抱怨小民百姓不守规则。上下抱怨的其实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要铲除这个劣根性,长官要先垂范,树立法制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