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清短陌钱问题信函一通
(2012-08-04 00:16:40)
标签:
京钱短陌钱货币史文化 |
分类: 历史 |
关于晚清短陌钱问题信函一通
今天收到多年前在我系毕业的博士生来函,询问晚清京钱问题:
前一段时间读邵义的《过去的钱值多少钱》,觉得极其有意思,可苦恼也有,虽然作者对京钱有了一个相对清楚的解释,可依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般而言,一个制钱等于2个京钱,可《二十年目睹社会怪现状》却有一个京钱等于外省2文的记载,小说的资料不当作为信史,可小说的作者当也不至于如此糊涂?如何理解?
《翁同和日记》1862年有一两值12吊的记载,一吊是指什么样的钱一吊,多少钱?师之大著中(186页)所谓的20-30串京钱,这又是什么?一串是多少?京钱真是邵义书中所谓的一种虚拟报价?
我对晚清短陌钱问题虽有留意,但感到池水太深,只能作简函一通答复如下:
京钱的问题比较复杂,是短陌钱的一种形式。我好多年前曾写过一篇短文,谈过短陌钱,但发在那里现在记不清楚了,文稿也找不到了。咸丰年间,由于铸造大钱,北京的钱法乱极了,现在没有人能够搞得清楚,当时的一文究竟是指制钱还是大钱。做个简单的算术,如果京钱指当十大钱,100个就是一吊,而实际流通中,当五大钱一个仅抵制钱二文。所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言,所说的京钱可能指当十大钱(北京的当十大钱二十世纪初叶才停铸)。依照此理,500个制钱就相当于京钱一吊(短陌),民间小额交易,比如说某物的京钱价格10文,你手上只有制钱,那么你必须付五个制钱才能拿到这个商品。但京郊有些地方有以160文作一吊的,不熟悉当地短陌情形的外地人与之做交易,就会吃大亏。清末由于制钱停铸,各地实际交易中的短陌情况非常严重,而有关史料十分缺乏,所以我讲现在没有人能够搞得清楚。翁同和日记中的说法,有关档案也有记载,这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一些特例,这个12吊肯定不是制钱,而是短阳钱,因为你去拿短阳钱换真金白银,当然要拿真的铜钱出来,比如,一两银子兑换制钱2000文,如果是160文作一吊的短陌,就会出现一两值12或13吊的说法。当时英法联军进城,咸丰帝出逃,达官贵人也纷纷出逃,需要大量金银,一时间造成银价奇高,翁的记载只是尾声了。串、吊,是地方不同的叫法,一个意思。邵义的文章没看过,但算过去的钱值多少,只能根据当时的物价,再用物来换算值今钱多少,是笔糊涂账。短陌钱,是一种计价方法,如果各地短陌的差异都搞不清楚,物价标了多少钱,你能知道是什么钱?打个比方,某地一石粮食,开价一吊,因为当地行使短陌,五百个或三百个铜钱就能买下,你不知道,以为粮价就是真的一千个铜钱,失误不是太大了?因为不管是制钱、大钱、铜元还是虚的短陌钱,都以“文”为单位,所以这成为货币史、商业史当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一点,许多专家学者都不知道。如果你真得想搞清楚,那是一项艰巨工程,至少在我看来,是在摘晚清货币史研究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令你满意的答案。
因行文匆匆,文中的一些数据,都是些假定举例,并非有真凭实据。但是我提到的短陌钱问题、不同货币而单位相同(文)的问题,是在经济史研究中特别要当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