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应急机制亟待完善
(2012-07-27 07:34:23)
标签:
北京雨灾首都安全城市应急机制杂谈 |
分类: 政治 |
北京市的应急机制亟待完善
六十年一遇的罕见暴雨,重创了北京城。首善之区,洪水四溢,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北京市政府的应急机制,在这次巨灾面前表现不佳,亟须亡羊补牢。
北京是整个国家的行政中枢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其安全运作关乎国家命运。明清故宫在此次雨灾面前表现优异,从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耗举国之力以维护宫廷的骄奢淫逸生活,但从首都应该如何防范暴雨侵袭这个角度看,即使不论市民安全,仅从中央政府安全的角度看,北京城市的建设理念也落后了几个世纪。元代大都、明清皇城选择建在现在的北京,是因为周围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网,在皇城营建时也十分注意积排水工程。因此在六个多世纪以来,没有被淹的记录。如今的北京,城市规模无节制地扩大,地下空间也不断在地铁、地下商场的开发中日益改变,原生态的地下水网早已不在,就是城内的大小“积水潭”,也代之以宽广的公路、林立的高楼。如果中南海、北海、后海也被开发,当年的皇城恐怕也抵御不了这次雨灾。
北京的自然水系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破坏,而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又缺乏抵御高强度雨灾的观念,才导致了今天的惨剧。借鉴苏联的城市积排水系统标准,这是当年学习苏联“老大哥”之风的产物。但经历长达二十多年“批苏反修”,还仍以这个标准说事,实在有点勉强。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大城市耗巨资民力挖了大量防空洞,就没有一个想到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结合起来,至少说明建国以后城市建设观念的理性水准。首都需要整个国家最高标准的防灾抗灾的能力,这一点,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不应该改变。作为北京市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完全照搬西方城市地下大型排水暗道的建设不现实,如何总结中国老祖宗将自然水系与城市积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的理念,吸收西方城市建设在积排水方面的经验,应该成为北京市下一轮城市建设和改建的创新目标。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将灾情预报和防范措施及时通知到每个公民,这是城市防灾救灾应急措施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每个公民知道灾情,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伤亡。2004年,印尼海啸发生时,我曾经向上海市政府提出重视城市应急防灾救灾的建议。后来市政协组织一部分政协委员参观了上海市政府的应急指挥部,座谈会上,我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通知到个人,当时也有干部回应在技术上不可能。我不了解通讯技术,所以没有深问。这次北京市政府有关人员同样以技术上的困难回应这个问题,而通讯界的人士马上澄清说技术上毫无困难。是这几年的技术进步政府官员们不了解,还是政府方面对于重大灾情预报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担忧,我不好说,但这个措施如何制订预报规则和程序,需要认真考虑了。预报失误而引起市民恐慌,引起不测后果,这是政府官员最大的担忧;灾情已经发生,再行通报,市民同样会指责政府。如何在灾情预报方面建立适当的政府免责减责机制,需要通过城市立法“创新”来解决。
这次北京的雨灾,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尚未影响到中央政府的正常运作,已属万幸,不然瘫痪的恐怕不仅是北京的城市交通,但也提醒我们必须及早对后者进行防范。首都一旦发生重大灾情,应该根据灾情的不同程度,迅速启动各种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应当包括;北京市民政军政自身的各种预案;中央政府的各种预案;邻省紧急支援的各种预案。这些预案既要有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又要体现首都特点,即在任何灾情面前,都能够保证中央政府尤其是核心部门的正常运作。
北京的行政首长,不仅肩负着北京全体市民的重托,而且承担着保证中央政府运作条件的责任。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始终要建立在能防大灾大难的扎实基础之上,切不可存“五日京兆”之想,只图短期效益。基础不扎实,任何临时的应急措施都只能减少损失,而不可能避免损失。基础投入,一时看来耗资巨大,但可以减少许多常备应急措施的维持费用,长远效益巨大。在基础设施尚未改善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当前的确需要加快各种应急措施和预案的工作了,媒体舆论方面的应对预案自然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