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位社会学家对张尚武的讥讽谈论辩规律
(2011-10-23 23:54:45)
标签:
张尚武陈光标论文答辩论辩规律杂谈 |
分类: 教育 |
从两位社会学家对张尚武的讥讽谈论辩规律
张尚武对两位社会学家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的尖锐讥讽耿耿于怀,观众也有许多不同意见。我想就这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论辩中应对不利局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电视台组织这档节目,核心问题就是陈光标为什么以重金聘任张尚武,并委以形象大使、慈善部副部长的重任。因此,在参加对话节目前,陈光标和张尚武事先都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嘉宾可能提的问题,做好回应预案,谨慎从事。从嘉宾方面而言,当然也会做好提问、质疑的预案。交锋过程,当然是陈光标一方应证明整个聘用过程合情合理,另一方面就各个环节质疑问难。因为是就既成事实展开论辩,不会改变事实本身,所以,受质疑问难的陈光标一方,最稳妥的策略应该是退守而非堵击,以静制动,在发现攻方的破绽之后适时还击。攻方的目的当然是要将守方的防线完全撕破,事实举证、逻辑驳论乃至施加心理压力等各种方式,都是论辩过程中常见的基本手法。因此,论辩的实际过程,是论辩双方逻辑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较量,论辩双方事实上都无法预先控制,谁都不会放弃论辩决胜的机会。在论辩中失败,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由此可见,参与这档节目的双方,本来就应该有临战前的充分准备,排阵布局,决胜辩场,甚至要做好如何体面撤退的准备。
所以,了解了论辩双方在论辩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是受论辩过程本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制约,双方在交锋过程中采取调侃、讽刺乃至挖苦等手段,都是施加对对手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以保持论辩过程中的强烈攻势,迫使论辩对手无力招架。在这方面,陈光标和张尚武显然毫无经验,也未作论辩预案,在上场之前,败局就已经决定。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论辩的过程。嘉宾提问,陈光标公司一般员工的工资收入是多少?陈光标回答,平均工资三四千元。接下来,嘉宾就提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张尚武凭什么一进公司就拿月薪一万一的高薪呢?请注意,这个问题是对陈光标的提问。陈光标可以有许多种回应方案,比如鉴于张尚武以前拿过世界体操冠军的贡献,考虑到他的潜能,甚至是他的名人效应之类,以下攻防,作为老板的个人看法,别人虽可说理,但不能改变什么。但张尚武偏偏不知利害,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说陈光标“爱才”,这就暴露了致命的破绽。论辩对手当然不会放弃这样一次击败论敌的机会,用尖刻的言词打得对手毫无还击之力。事后张尚武抱怨两位社会学家当众羞辱他,这就像一个莽汉自己承诺要到拳击台上比试,挨了对手重拳之后却怪对方下手太狠。你以为这种电视直播的论辩,没有几把刷子,可以轻易去得?你敢上场,人家就把你当作论辩高手,绝不可能口下留情。反之,如果你把他俩驳倒了,他们同样也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如果张尚武沉稳、谦虚的话,在受到嘉宾猛烈进攻的情况下,还有机会体面撤退,比如说,陈总爱才,但自己才力不胜,受之有愧,劝陈总听取嘉宾的意见,考虑整个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降低对自己的薪酬,自己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这样的看是退让的应对,既可以避开嘉宾关于才不才的话锋,又可以把论辩的主动权转到陈光标方面来。这种临场退让避锋的调整,往往发自参辩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只靠临场的机智。
进入论辩场合,就像进入战场,谁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克敌制胜。张尚武既有勇气进入,对手就不会把他当作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来对待,他的身份角色已经完全变了。嘉宾充分重视,事先作了预案,从事实询问到质疑,井井有条,这已经充分表现了两位嘉宾对于论辩对手的重视,重视就是尊重的表现。而张尚武却毫不在意,轻率回应,这种狂妄自大而又藐视对手的态度,招来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彬彬有礼的回敬。由此可见,论辩过程中双方的态度、言词也是受其内在逻辑制约的。
我们参加学术会议,经常也会与同行发生论辩,大多数情况下点到为止,大家都是聪明人,得失很快能够领悟。只有在设论草率、态度狂妄的情况下,才出重口。许多研究生遇到答辩时十分紧张,这很正常。答辩委员会要对你的立论、论据以及逻辑推理等进行严格的质疑问难,如果你的论文花了大力气、大功夫,态度十分认真,即使存在一些小问题,导师不会严厉责问和批评,但如果你行文草率、漏洞百出,那么势必会招来导师们的重口。下笔之时,就要准备上辩论场作战,准备与高手辩论,那么,你的论文水平不会低。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论文答辩肯定只有受重拳打击的份。佛教培养僧侣,论辩是一门重要课程。清末民初的小学、中学都有讲演课、辩论课,在思想一律以后,都取消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应对能力很差。当然,这也不是靠课程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同学之间,平时要经常辩论,输了没关系,把它当作一件事过去就可以了。张尚武也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平时没训练,临阵不擦枪,在论辩中犯了严重技术性错误,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就可以了。至于事后找对手要到法庭理论,有点另摆场子的味道,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这样做,还得再输一阵。因为整个论辩过程,以我以上分析,你真找不到对手犯法的把柄。
总而言之,论辩一旦展开,就是论辩双方知识、智力、口才、素质的大较量,轻视对手、不尊重论辩规律,难免会处于尴尬的困境。不知如何摆脱困境,只能陷入一败涂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尊重论辩对手,不一定会赢,但肯定不会输得很惨。写学术论文,就是进入辩场,一定要记住,你将面对你所不知道的众多高手,必须广搜证据,缜密思考,严谨扎实地撰写。即使通过论文答辩,也不要沾沾自喜,存一份留待高人质疑问难的惕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