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学术书注释太难——致出版界
(2010-02-26 08:10:59)
标签:
出版界脚注尾注杂谈 |
分类: 文化 |
现在读学术书注释太难——致出版界
论文论著,都得有注释,这是学术论著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学术论著,也必须看它们的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是注明引文或资料的来源,以便读者查阅或了解其资料的可靠性;有的是作者在正文不便大段论述的说明。线装书时代,采取文末注的形式,看注方便,但把正文打断,的确不好。铅字排版时代,改用了脚注,你爱看注的,当页便可看到,既方便,又不打断正文;一页中只有几个注,查找也不难。——这是图书出版界的一大进步,用大话来说,也算是有文字以来的重要文明成果了。现在电脑排版了,不知那个外国混账制定了一律采取章尾注和书末注的规则,中国的出版界也拼命“与国际接轨”,搞得读者看一页就得到章尾或书末去找几次注,费用耗时。一本书读下来,虽说从作者那里受益不少,但从书本形式那里受气也不少。更弄不明白的是,还发明了什么引注书目的编号,把一些引用书目编成号码,在注释中来个什么“[1]第2页”之类。你要看这条注释,好,先得到章尾或书尾找到这条注,找到后,你还得去找注引书目编号,最后你才知道注释的内容。这样千方百计地折腾读者,究竟是为什么?
老编辑们都知道,中国出版界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作者自注一律采取脚注,编辑加注则采取尾注。这既尊重了作者的行文和读者的方便,也能在恰当的位置体现编辑的工作成果。这个良好的习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读者和编辑三者的关系。看来这些老编辑都已经退休下岗了,现在新上任的就得放把火彻底改革一下。但这么改动,究竟有什么道理?有没有征询读者的意见?你把个简单的编辑技术搞得十分复杂,好像非得弄得读者最后不耐烦而不看注才罢休。我得问一下,推行这套“新”玩意的出版界大佬是不是不看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