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题记:历史上的今天——1998年11月2日,法国巴黎竖起华工纪念碑,上书“为正义捐躯 受后人景仰”,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渡重洋来欧洲从事各种战时工程的中国民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推进,协约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时,协约国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考虑使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
于是,为了让更多协约国青年从工业生产、从战备工程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补充军队兵员增强军力,协约国的领导人就把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了。
把中国劳动力的招募输送到欧洲作为工人,以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的计划是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同意的。但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也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先后总共有14万年富力强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走上了他们艰辛、危险的劳工之路。
华工刚来到法英两国,主要干的是各种战时工程的粗活,几年中,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后来还有一部分华工甚至直接参战了,数以万计华工和华人战士捐躯异邦。早在1925年,留居法国的3000名老华工就曾要求法国政府立碑纪念阵亡的华工,但未如愿。事隔70多年后,他们的遗愿终成现实。
关于这14万华工在欧洲的情况,有张建国主编的《中国劳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书,具体介绍他们在英法两国政府的征召和中国政府的安排下,远涉重洋,作为苦力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为协约国集团的所谓“文明之战”贡献“苦”与“力”,甚至是“命”。
关于此事还有徐国琦撰写的《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一书,此书中,作者用翔实的史料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华工赴法工作的情况,介绍了他们在法国的生活以及华工对 法国的贡献,并且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角度,探讨华工赴法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