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扫墓祭祖,大家都知道是清明节。冬至扫墓又有这么多人?这习俗始于何时?
据传民间有一种说法:冬至日,老天爷放假一天,天聋地哑,乾坤懵懂,人间摆脱了忌讳、禁锢和束缚,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冬至这一天迁移祖坟,无禁也无忌。而迁移祖坟之后按理是要祭奠打扫跪拜的。久而久之大家就养成了习惯,就算冬至这一天没有去迁徙坟墓大家也会去扫墓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宋时期开始,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
据说,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